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群体性事件与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被引量:
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但究其根源却在于制度化利益表达机制的匮乏。为此,必须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这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避免社会危机的有力"武器"。
作者
吴佩芬
机构地区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出处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Thinking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制度
利益表达机制
分类号
D631.4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3
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598
同被引文献
339
引证文献
24
二级引证文献
131
参考文献
11
1
李季平.《民意诉求边缘化与诽谤干部》,《现代快报》2007年5月21日.
2
朱四倍.《议政不是“中七层人士”的专利》,《山西晚报》2009年3月11日.
3
李一平.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J]
.中州学刊,2002(5):170-174.
被引量:33
4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27日.
5
王中汝.
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
.科学社会主义,2004(5):39-42.
被引量:97
6
陈映芳.
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J]
.战略与管理,2003(6):87-92.
被引量:127
7
陈奇.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及预防处置策略[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76-79.
被引量:32
8
王立新.
试论我国社会分层中人民利益表达制度的建构[J]
.社会科学,2003(10):45-50.
被引量:81
9
朱光磊,赫广义.
农民工意见表达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1):42-47.
被引量:44
10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02(5):6-9.
被引量:210
二级参考文献
33
1
周梅燕.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选民登记问题[J]
.人大研究,2004(7):29-30.
被引量:5
2
汪涛,关家涛.
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的几点质疑[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1):48-49.
被引量:4
3
常凯.
政府、法律和企业:谁来关爱民工的生命健康[J]
.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9):16-18.
被引量:5
4
张先福,马建文.
当前群体性治安事件处置的研究与探讨[J]
.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2):27-30.
被引量:11
5
金太军.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0,(5).
6
[1]编写组.和谐十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59页.
8
罗伯特·达尔.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18.
9
刘声.全总“六大措施”帮助农民工入工会[N].中国青年报,2004-10-30.
10
王雷.东莞为什么招不到工人了[N].南方都市报,2004-08-04.
共引文献
598
1
杜海峰,宋遥,何晓晨.
乡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逻辑——基于人际互动视角的探讨[J]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3(1):31-46.
被引量:1
2
何晶.
“底层表达”视角下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径创新[J]
.新闻大学,2021(1):48-58.
被引量:9
3
杜海峰,宋遥,何晓晨.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民征地集群行为研究[J]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3(3):14-33.
4
刘玉香.
农村弱势群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J]
.河南农业,2007(4):21-22.
被引量:2
5
林雄弟.
我国社会利益表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23(10):53-56.
6
葛新,张贤华.
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2):104-106.
7
杨炼.
和谐社会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现状分析及路径选择[J]
.社科纵横,2008,23(9):64-66.
被引量:4
8
柳云飞,周晓丽.
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社科纵横,2007,22(7):38-40.
被引量:2
9
杨平.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法工作[J]
.社科纵横,2006,21(3):58-59.
10
张红峰,徐芳.
试论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6(4):83-85.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
339
1
于建嵘.
泄愤事件的后续效应[J]
.南风窗,2009(15):22-25.
被引量:19
2
李莹.
试析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J]
.社科纵横,2006,21(2):89-90.
被引量:8
3
宋宝安,于天琪.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50(5):5-11.
被引量:54
4
李锡海.
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及防范对策[J]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1,13(3):50-52.
被引量:5
5
彭正德.
农民政治认同与抗争性利益表达[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6):40-45.
被引量:11
6
聂静虹.
利益表达中的大众媒体[J]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2(4):77-80.
被引量:6
7
孙德厚.
村民制度外政治参与行为是我国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J]
.中国行政管理,2002(6):35-37.
被引量:12
8
康均心,马力.
群体性事件:一个犯罪学应该关注的前沿问题[J]
.法学评论,2002,20(2):51-56.
被引量:21
9
王中汝.
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J]
.科学社会主义,2004(5):39-42.
被引量:97
10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我国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02(5):6-9.
被引量:210
引证文献
24
1
邱志勇.
群体性涉访事件防范机制研究[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6):42-45.
被引量:1
2
杨燕妮.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解决路径论析[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27-29.
3
白艳艳.
论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的成因及其化解路径[J]
.探索,2011(3):147-150.
被引量:3
4
赵恒宁,万泽民.
试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建构[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11-514.
被引量:3
5
王家合.
国内社会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4):10-15.
被引量:3
6
陈发桂.
基层维稳的行动逻辑:从体制化运行到社会化运行[J]
.理论与改革,2011(6):55-58.
被引量:21
7
陈发桂.
基层维稳过程中惯性思维的展呈、原因及其矫正[J]
.岭南学刊,2011(6):121-126.
被引量:1
8
谢秋山,许源源.
“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与抗争性利益表达方式——基于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的定量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2012,9(4):12-20.
被引量:52
9
刘玲娜,陈云川.
公众对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研究——基于江西百县区的问卷调查[J]
.学理论,2012(33):55-56.
10
邹焕聪.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防治对策[J]
.农村经济,2012(12):125-129.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31
1
张涛,罗家为.
从“行政维稳”到“制度维权”:基层社会矛盾的预防与治理转型[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9,0(6):51-61.
被引量:1
2
缪金祥,封梦.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机理研究[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20(4):30-35.
3
卢文刚,连伟城.
公众对重大石化项目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惠州市大亚湾区的实证分析[J]
.风险灾害危机研究,2020(1):217-248.
被引量:1
4
杨可心,孙洁开.
近十年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0(30):117-121.
5
郭雪松,赵慧增,张文芳.
城市边缘社区居民利益诉求表达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感知价值视阈的分析[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0,0(2):18-32.
被引量:5
6
杜海峰,宋遥,何晓晨.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民征地集群行为研究[J]
.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2023(3):14-33.
7
陈发桂.
基层维稳视阈下破解非正常上访难题的路径探析[J]
.桂海论丛,2012,28(2):107-111.
被引量:1
8
姜欣欣.
社会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应对策略[J]
.大观周刊,2012(21):52-52.
9
陈发桂.
从对立到协同:基层维稳机制理性化建构的一个解释框架——以民间组织介入为视角[J]
.理论导刊,2012(5):25-28.
10
陈发桂.
从对立到协同:基层维稳机制理性化建构的一个解释框架——以民间组织介入为视角[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6(2):106-112.
被引量:5
1
向良云.
弱势群体制度化利益表达的有效性及其现实考量——基于政治系统理论的视角[J]
.理论导刊,2012(5):7-10.
被引量:5
2
陶慧杰,朱丽.
新媒体时代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J]
.中外企业家,2010(8X):72-73.
被引量:2
3
李玲.
制度化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的建构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3):1-5.
4
高乃云.
新农村视域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1):28-33.
被引量:5
5
庞超.
当代中国农民非制度化利益表达问题研究[J]
.理论导刊,2012(11):70-73.
被引量:1
6
谢媛.
论残疾人非制度化利益表达[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74-78.
7
张西道.
法治视域下的乡村治理之路[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3):57-62.
被引量:1
8
王龙飞.
政治资本:作为县级人大代表的私营企业家[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4):112-123.
被引量:6
9
张健.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路径[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1):93-97.
被引量:4
10
蒋维兵.
利益表达视角下的党群关系建设[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6):3-8.
思想战线
2010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