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脾胃病常常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相兼、升降失常的病机特点,而辛开苦降法一法中寄开于泄,寓通于降,平衡阴阳,调理气机,恰好针对脾胃病的病机特点而治,故堪称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作者
燕东
孟淼
机构地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
出处
《吉林中医药》
2011年第9期828-829,共2页
Jili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脾胃病
辛开苦降
治法研究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74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51
参考文献
5
1
陈志伟,翟玉祥.
叶天士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温热病[J]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65-866.
被引量:21
2
谷宁,方玉秀,冯明清.
浅议“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J]
.河南中医,2008,28(12):10-11.
被引量:15
3
徐云生.
辛开苦降治内伤脾胃病[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6):37-38.
被引量:9
4
张敏.
辛开苦降法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6):360-360.
被引量:4
5
刘宝恒 陈燕.辛开苦降法与慢性胃炎.吉抹中医药,1999,(2):62-62.
二级参考文献
9
1
王建国.
叶天士轻苦微辛法治疗胃病的体会[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6):86-86.
被引量:2
2
陈良,仝小林,徐远,赵天豫.
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J]
.新中医,2006,38(2):1-3.
被引量:27
3
姚伟仁.叶天士运用苦辛法浅析.江苏中医,1994,15(7):46-46.
4
徐景藩.开泄法与慢性胃炎.中医杂志,1994,35(2):121-121.
5
张永国.
脾胃学说的临床运用体会[J]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被引量:2
6
史锁芳.
开泄法的意义及其证治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1):5-7.
被引量:12
7
王新华.
浅析开泄、苦泄、辛开三法[J]
.陕西中医,1999,20(10):461-461.
被引量:5
8
南淑玲,王灿晖,杨进.
王灿晖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杂病经验[J]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4):15-16.
被引量:6
9
岳旭东.
初探仲景辛开苦降法[J]
.光明中医,2002,17(6):6-6.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45
1
李斌,曲道炜,林大勇.
辛开苦降法刍议[J]
.吉林中医药,2009,29(4):281-282.
被引量:7
2
姜良铎,李耀辉.
2009年中医内科学术论文巡礼[J]
.环球中医药,2010,3(1):1-9.
被引量:1
3
王琼,周庆辉.
叶天士医案处方特点浅析[J]
.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56-57.
被引量:1
4
王宇,姜树民.
《伤寒论》之泻心汤初探[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105-106.
被引量:4
5
金杰,郭智宽.
李鲤教授从胃论治疑难病经验[J]
.中医学报,2010,25(6):1084-1085.
6
韩艳梅.
浅析辛开苦降法[J]
.江西中医药,2010,41(10):6-7.
被引量:8
7
唐虹.
吴新欲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经验[J]
.河北中医,2010,32(12):1770-1771.
8
张晶洁,徐荣谦.
辛开苦降法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治疗中的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12,32(2):133-135.
被引量:6
9
于洪玲,李敬林.
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3):17-18.
被引量:3
10
董振飞,路广晁.
路广晁教授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验案举隅[J]
.现代中医药,2012,32(5):1-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
74
1
陈启光,申春悌,张华强,符为民,闵捷,王澄淑,郦永平,朱佳,史锁方,陈江宁,陈晓虎,石磊,徐丽华,朱雄华.
因子分析在中医证候规范标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8):53-56.
被引量:55
2
魏玮,郝建军,周晓莉.
辛开苦降法与脾升胃降[J]
.中医杂志,2004,45(9):715-716.
被引量:25
3
唐莉珍.
小儿食积发病及治疗[J]
.中医药学刊,2004,22(11):2142-2143.
被引量:11
4
董正华.
《伤寒论》治病求本观初探[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17(2):1-3.
被引量:2
5
唐卫华.
隐白穴临床应用举隅[J]
.针灸临床杂志,1995,11(3):36-36.
被引量:3
6
骆文斌,吴承玉.
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探析[J]
.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29-2230.
被引量:12
7
陈良,仝小林,徐远,赵天豫.
从辛开苦降法论治消渴[J]
.新中医,2006,38(2):1-3.
被引量:27
8
梅全喜,高玉桥,胡世林.
应理性对待含马兜铃酸类中药[J]
.中国药房,2006,17(7):554-556.
被引量:29
9
李玲秀,王宗殿.
舌诊与脾胃病的相关性研究[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4):74-75.
被引量:4
10
李春香,丁里玉,李国川,窦玉红,丁芳,郝蕾.
复方配伍减低关木通肾毒性的实验研究[J]
.中医杂志,2006,47(9):694-697.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2
1
郝峰,李柳骥,赵健.
严季澜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5):487-488.
被引量:3
2
刘影哲,潘祥宾.
从虚与郁论治痞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7):93-94.
被引量:2
3
闫军堂,刘晓倩,马小娜,赵宇明,王利敏,梁永宣,王庆国.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痛十二法[J]
.吉林中医药,2013,33(6):559-562.
被引量:10
4
陈蓓华.
辛开苦降法论治小儿慢性咳嗽[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9):2036-2037.
被引量:5
5
冯露夷.
从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论寒热错杂痞证[J]
.中医药导报,2013,19(12):5-7.
被引量:7
6
南金妮,唐林,薛丁文,孟静岩.
叶桂诊治情志致脾胃病[J]
.吉林中医药,2014,34(1):15-17.
被引量:2
7
王全芳.
辛开苦降法治疗50例脾胃病疗效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6):2131-2132.
被引量:2
8
刘晓芸,张国霞,孟静岩,孙晓霞,马佐英.
中医之脾与《古今医统大全》脾病证治[J]
.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74-1076.
9
罗敬月.
浅谈贾德贤教授脾胃病辨证用药特点[J]
.环球中医药,2018,11(5):781-783.
被引量:1
10
邵珠莹,潘金火,张月婵,王建春,严国俊.
UPLC-TQD-MS法探讨关木通配伍干姜减毒存效机制[J]
.中成药,2018,40(11):2576-2579.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51
1
李红燕,陈海,谢倩,杨显娟,马荣,黄维,王建.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黄连、厚朴配伍调控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8):2749-2761.
被引量:11
2
陈毅菁,崔闽鲁.
痞证的中医药研究进展[J]
.中医药通报,2013,12(6):63-65.
被引量:8
3
王垒,高积粮,王皓.
慢性胃脘痛治疗经验浅析[J]
.世界中医药,2014,9(6):764-765.
被引量:9
4
覃敏.
胃痛消痞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9):111-112.
被引量:1
5
曹颖,庆方,刘方毅,李少芳,来明霞.
培土生金法贴敷磁疗护理肺脾气虚型小儿久咳效果[J]
.实用医学杂志,2015,31(12):2044-2046.
被引量:4
6
李柏,田同儒,王爱成.
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不和证[J]
.中医学报,2015,30(11):1630-1632.
被引量:3
7
房鹏,赵峻,李少玲,贺倩倩,张洛,高晨琛,张梁,夏继志.
疏肝健脾和胃法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2016,37(2):138-142.
被引量:10
8
吕珊珊,白晓红,刘芳.
桑皮止咳方治疗儿童肺郁热型感染后咳嗽临床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4):95-97.
被引量:10
9
刘宏勇.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30例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0):108-109.
被引量:1
10
鲍丽娟,李江全.
儿童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治研究概述[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5):478-480.
1
韦建进.
中医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研究进展[J]
.中医药研究,2000,16(5):59-60.
被引量:4
2
田丙坤.
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现状[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22(3):47-49.
被引量:5
3
邱明友.
浅析痰瘀同治法治疗中风[J]
.内蒙古中医药,2009,0(6X):102-103.
4
朱晓青.
升清降浊治法在温病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2004,22(10):18-20.
5
陆付耳.
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的困惑与对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1):61-63.
被引量:1
6
陈邦国.
子午流注针法降压作用的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1997,19(1):44-44.
被引量:2
7
陈永光.
略谈祖国医学阴阳与免疫及平衡阴阳的临床应用[J]
.新中医,1989,21(9):48-50.
被引量:2
8
王庆其.
裘沛然关于疑难病的治法研究[J]
.中医杂志,1996,37(1):21-23.
被引量:1
9
何建成,浦斌红.
癃闭日久应重视调理气机[J]
.黑龙江中医药,1996,25(6):49-49.
10
丁璇.
谈越鞠丸在妇科疾病方面的应用[J]
.中医药导报,2010(2):6-7.
被引量:3
吉林中医药
2011年 第9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