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共5页
Education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
-
1苏联教育科学院.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同被引文献29
-
1俞家庆,于建福.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与发展[J].教育研究,1999,20(10):3-8. 被引量:9
-
2萧宗六.怎样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教育研究,1999,20(6):52-56. 被引量:14
-
3卓晴君.邓小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伟大意义及其时代特征[J].教育研究,1995,16(2):8-14. 被引量:6
-
4马桂萍,王芳.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述析[J].职教论坛,2006,22(05S):62-64. 被引量:8
-
5高尚荣.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5):16-17. 被引量:6
-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47.
-
7.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
8Cahn J W, Hilliard J E. J Chem Phys, 1959; 31:688
-
9Chen L Q, Khachaturyan A G. Acta Metall Mater, 1991;39:2533
-
10Chen L Q, Khachaturyan A G. Phys Rev B, 1991; 44:4681
-
1李庆平,王启三.教劳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J].山东教育,2001(7):59-60.
-
2利有秦.坚持“教劳结合”造就全面发展人才[J].教学与科研(钦州),1993(1):52-57.
-
3郑杰.新中国两次教育改革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比较研究[J].上海党史与党建,1999(S1):159-162. 被引量:1
-
4朱天利.教劳结合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评论,2000(6):51-53.
-
5周立山.全面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江汉学术,1995,26(5):45-49.
-
6杨天平.应该给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个科学的定位[J].上海教育科研,2000(12):5-7. 被引量:2
-
7丁沅,宫必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5(6):17-19.
-
8何东昌.二十年来我国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J].北京教育(普教版),1999(2):4-6.
-
9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7,18(3):16-21. 被引量:1
-
10郑国庆.从教劳结合看素质教育的实施[J].普教研究,1995,0(2):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