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对地方民生立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自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政策层面首先提出民生概念以来,民生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各级政府纷纷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其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从治国方略的角度讲,任何一项工作只有被纳入到法治框架中,才能使其更具规范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从而兑现对法治价值的承诺。就民生工作而言,首先的就是要使相关的民生措施法制化,做到有法可依。传统的民生话语与现代法治话语皆以特定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这成就了两者对接的可能性,即民生话语可以转换为民生权利概念;民生权利具有主体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内容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权利实现的政府义务性等基本特征,进而划定了民生立法的基本范围;地方民生立法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关注所有社会成员,奉行公平主旨,突出立法程序的民主性。
作者 蔡金荣
出处 《行政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0-54,共5页 Administrative Tribune
基金 浙江省法学会课题<地方民生立法基本框架研究--兼评杭州民生立法>(2011NA01)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民生立法基本框架研究--兼评杭州民生立法>(B11FX08Q)
  • 引文网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8

二级参考文献175

共引文献713

同被引文献5

  • 1杨清荣.制度的伦理与伦理的制度——兼论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54(4):89-92. 被引量:57
  •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3[美]道格拉斯·C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2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