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近百年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三个转变
被引量:
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近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向度有着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研究方法在西方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及其融通结合中发展,实现了"正反合"的维度转向。二是研究方法从"粗放型"、"框架式"通史研究逐渐过渡到断代史、专题史"集约化"、"精细化"研究,研究角度和深度大有扩展。三是学者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反思更加自觉,不断推动方法创新。
作者
傅小凡
周克浩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哲学系
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49,共4页
Fujian Tribune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20019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
研究方法
转变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53
参考文献
21
共引文献
88
同被引文献
2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21
1
汝信、陈筠泉:《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祥浩.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世纪回顾[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120-128.
被引量:1
3
臧宏.中国哲学史研究百年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2-56.
4
刘文英.
中国哲学史百年述评与展望[J]
.中国哲学史,2001(1):29-38.
被引量:5
5
陆建华.
中国的哲学史概念研究[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4):36-41.
被引量:2
6
陈卫平.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趋势[J]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8(1):9-12.
被引量:1
7
崔大华.
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J]
.文史哲,2004(1):82-86.
被引量:7
8
柴文华.
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及诠释框架[J]
.哲学研究,2008(1):39-46.
被引量:17
9
胡文会.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研究综述[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4):139-148.
被引量:8
10
乔清举.
关于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的若干思考[J]
.哲学动态,2008(7):31-37.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
153
1
李景林.
知识性的哲学史与存在性的哲学史——兼谈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4):5-8.
被引量:3
2
龚隽.
哲学史研究中的有效解释及规则[J]
.哲学动态,1998(8):29-31.
被引量:2
3
郭齐勇.
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J]
.中州学刊,1998(3):68-75.
被引量:12
4
关鋒.
反对哲学史工作中的修正主义[J]
.哲学研究,1958(1):3-26.
被引量:4
5
石峻.
論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对象和范圍的討論及其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J]
.教学与研究,1957(3):5-10.
被引量:1
6
吴东民.
哲学史新界说[J]
.山东社会科学,1992(4):75-80.
被引量:1
7
李锦全.
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联系和区别[J]
.哲学研究,1984(4):58-63.
被引量:6
8
汤一介.
中国哲学史与中国思想史[J]
.哲学研究,1983(10):61-63.
被引量:7
9
张岂之.
试论思想史与哲学史的相互关系[J]
.哲学研究,1983(10):63-67.
被引量:21
10
肖父.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问题刍议[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2,36(3):1-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88
1
胡志刚.
中国底哲学史与传主底哲学史——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哲学史书写[J]
.浙江社会科学,2020(3):96-106.
2
俞懿娴.
原始儒家跨哲学视域下的理气观[J]
.思想与文化,2023(2):129-165.
3
董萍.
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的启示[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4):251-252.
4
张蓬.
寻找文化身份与“当代中国哲学”[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4(6):54-60.
被引量:5
5
何善蒙.
中国哲学史[J]
.学术月刊,2005,37(1):111-113.
被引量:7
6
杨海文.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创作的"中国话语"[J]
.河北学刊,2005,25(2):57-60.
7
杨永庚.
全球化视野下关于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关系的思考[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8-21.
被引量:3
8
谢晓东.
多元论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探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38-41.
被引量:2
9
宋宽锋.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26(5):55-59.
被引量:1
10
戴光明.
中国有无“哲学”与“中国哲学”合法与否[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1):34-38.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
1
长荣.
“平生得到两大领袖的礼遇”──谢无量与毛泽东和孙中山[J]
.文教资料,2001(3):24-26.
被引量:1
2
田文军,杨姿芳.
谢无量与中国哲学史[J]
.江海学刊,2007(5):28-32.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
1
刘鑫燕.
谢无量朱子学探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0(2Z):127-128.
1
聂锦芳.
论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1995(6):69-74.
2
杨太辛.
先秦两汉六经要旨论[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0(3):65-71.
3
李玉峰.
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浅论[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7-8.
4
宋宽锋.
冯友兰与牟宗三的哲学史研究方法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2):5-11.
被引量:2
5
谢丰泰.
宋明新儒学的逻辑发展及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6-83.
被引量:1
6
柯云路.
成功需要性格做支撑[J]
.做人与处世,2009(12):20-20.
7
赵艳婷.
“阐旧邦以辅新命”——解读冯友兰新理学之思想方法创新处[J]
.理论与现代化,2008(6):78-81.
8
孙奎贞.
略论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的区别与联系[J]
.理论视野,2005(3):40-42.
被引量:1
9
陈代湘.
冯友兰方法论与朱熹工夫论[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6(6):31-36.
10
刘美红.
从历史与哲学的分合反思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方法[J]
.广西社会科学,2009(4):39-42.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