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突出行业背景与办学特色 构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新模式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多层次、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特点,要求参与高校结合本校的客观实际,灵活自主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地方普通院校,要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
韩建海
周志立
杜辉
苏冰
张丰收
机构地区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出处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13年第2期7-8,共2页
Henan Education
基金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改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027)
河南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002)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
师资队伍
管理和评价体系
分类号
TD713 [矿业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718
同被引文献
46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20
参考文献
5
1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被引量:448
2
汪泓.
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2010(8):9-10.
被引量:68
3
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
.教育探索,2010(12):71-74.
被引量:99
4
张智钧.
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8(12):139-141.
被引量:139
5
韩建海,马伟,夏新涛,邓效忠,颉谭诚.
产学研合作 打造轴承专业特色[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1):88-89.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贺立军.
关于地方工科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0(1):35-37.
被引量:3
2
ShirleyAnnJackson,学白羽.
工程教育的变革与挑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1-7.
被引量:6
3
夏新涛,邓效中,李济顺,吴鑫.
创办有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J]
.理工高教研究,2004,23(6):71-72.
被引量:3
4
周彦伟,夏新涛,马伟.
工科高校办学特色的思考与实践——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方向的特色[J]
.中国高教研究,2004(12):81-83.
被引量:5
5
王革,张景书,杨胜良.
对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认识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6.
被引量:32
6
周彦伟,夏新涛,马伟,刘典河.
从轴承专业方向论高校的办学特色[J]
.轴承,2005(5):38-40.
被引量:4
7
殷瑞钰.
关于工程与工程创新的认识[J]
.科学中国人,2006(5):21-25.
被引量:9
8
张英彦.
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
.教育研究,2006,27(5):46-49.
被引量:142
9
王平,陈勤.
病入高校[J]
.中国改革,2006(7):22-22.
被引量:2
10
林健.
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7(5):11-17.
被引量:94
共引文献
718
1
王盎然,张红,王亚纳,沈华芬,潘鹏举.
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22,39(2):47-52.
被引量:14
2
钟东阶.
机械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质量分析与控制[J]
.装备制造技术,2021(6):237-240.
3
胡科,段世飞,高东燕.
工程能力视角下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1):79-85.
被引量:6
4
任连城,周传德,周秋沙,王久华,魏昌祥,雷贞贞.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初探[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177-178.
5
赵羽习,申士军,姜秀英,邹道勤,金伟良,罗尧治.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教学改革中促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2):55-58.
被引量:13
6
薛刚,郭晓燕.
土木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S2):244-246.
被引量:4
7
Bottom Up与Top Down[J]
.管理学家(学术版),2013(12):34-34.
8
刘占业.
浅谈独立学院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机遇与挑战[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8).
被引量:2
9
郑其婷,张金钢.
“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
10
段存升,潘耀芳.
“卓越工程师”本科试点专业培养方案整体制定原则的探讨[J]
.大家,2012(14):1-2.
同被引文献
46
1
高鹏飞,于超,闫星港,詹梅,李宏伟.
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2):19-22.
被引量:3
2
武小平,刘树波,周军,胡玉玲.
面向新工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20(2):5-7.
被引量:8
3
石文科,高倩,孟凡文.
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建设方案探索[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14):111-112.
被引量:3
4
高林.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
张大良.形成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2-03-05(7).
6
李章军.创新型科技人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N].人民日报,2010-06-18(8).
7
叶国丰.
构建“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培养创意产业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8(2):102-105.
被引量:45
8
张大良.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
.中国高教研究,2011(1):16-19.
被引量:18
9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被引量:448
10
曾永卫,刘国荣.
“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被引量:105
引证文献
8
1
周毅钧,王传礼,伍广,李雪斌.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3):39-41.
被引量:3
2
韩建海,杜辉,仝克勤,苏冰,邱明,刘桥方.
校企协同育人 构建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J]
.教育教学论坛,2015(13):30-31.
被引量:6
3
姜虎生,马会强,李长波,胡春玲.
环境工程试点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大学教育,2015(8):11-12.
被引量:4
4
张笑飞.
构建多维实践育人体系培育应用型创意设计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
.经济研究导刊,2019,0(17):116-118.
被引量:1
5
吴灵英,侯永清,邱银生.
“卓越饲料工程师”培养中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38(5):100-102.
被引量:2
6
王军,邓承志,王员云,吴朝明.
依托行业背景与卓越计划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南昌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5):170-171.
被引量:4
7
仲志丹,庞晓旭.
基于新工科的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4):134-136.
8
庞晓旭,朱定康,仲志丹.
滚动轴承热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探索[J]
.新型工业化,2024,14(7):124-131.
二级引证文献
20
1
张占国,孙丽霞,王立才,李立新.
基于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4+4”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
.职业技术,2022,21(7):9-14.
被引量:3
2
肖小雨,朱涛,贺根和,邹小明,宋勇生.
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基于井冈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J]
.教育观察,2019,8(24):114-115.
被引量:3
3
刘焕卫,高兴奎,周秋淑.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J]
.科技视界,2015(25):79-79.
被引量:5
4
崔杰.
基于“互融·互建·互赢”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以广州大学为例[J]
.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23-27.
被引量:8
5
阳同光.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J]
.科技风,2017(9):234-234.
被引量:3
6
王香兰,晋颖,付正,郑思海,朱云红.
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7(9):24-26.
被引量:42
7
陈莉荣,张铁军,殷震育,张凯,姜庆宏,王哲.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
.中国冶金教育,2018,23(6):74-76.
被引量:4
8
杨盼盼,闫茂德,左磊,龚贤武.
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9(8):68-71.
被引量:8
9
于淑玲,张占国.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2018,16(20):134-134.
10
谢江怀.
“3+1”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电子专业教学实践改革的问题与反思[J]
.内燃机与配件,2019(8):240-241.
被引量:3
1
宋振勇,李永祥.
安太堡露天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实践[J]
.露天采煤技术,2001(1):52-53.
2
何应文,朱晓山,闫玉慧,方舒燕.
突出特色构建“校企结合、学工衔接”人才培养模式[J]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7-9.
被引量:3
3
蔡海兵,荣传新,郑腾龙.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山建设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
.大学教育,2016(1):117-118.
被引量:2
4
安琴方,蔡泽荣,王义,陈伟,刘世承,王韬.
煤矿开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河南科技,2014,33(1):252-253.
被引量:3
5
“Ludwig Erhard奖”卓越计划取得突出成绩[J]
.电信技术,2009(11):56-56.
6
杨德传.
采矿专业本科生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
.科技信息,2011(20).
被引量:9
7
李翠平.
面向“卓越计划”的采矿专业流体力学课程建设[J]
.中国冶金教育,2016,21(5):62-66.
被引量:2
8
王亮,庞新宇,程国锋.
山西高校与煤炭企业合作培养机械类创新人才模式研究[J]
.太原大学学报,2014,15(1):93-96.
被引量:2
9
袁秀艳,马宪图.
对培养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思考[J]
.中国校外教育,2012(11):65-65.
被引量:1
10
丁昊.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2(5):267-268.
河南教育(高教版)(中)
201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