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税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9-62,共4页
参考文献4
-
1张维迎编.《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
2安东尼·B·阿特金森.《公共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3平新乔著.《财政原理与比较财政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P172-177.
-
4邓力平著.《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优化税制理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9年出版).
共引文献8
-
1庄序莹.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最优规模——MDP税收分配模型的一个运用[J].财贸经济,2005,26(5):48-52.
-
2王瑞.中美企业内部控制法律规范比较分析[J].财会通讯(上),2010(3):141-142. 被引量:4
-
3冯立明.降低间接税主体税种税入的可能后果及弊端[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3):43-44.
-
4郭小东,黄志.公共财政效率与产权经济学[J].财贸经济,2001,22(10):37-40. 被引量:2
-
5孙亚.我国经济转型期增值税优化研究[J].税务研究,2001(11):63-68. 被引量:1
-
6潘灵娴.IT基础设施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济问题,2003(4):77-80.
-
7张衔.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实施减免税政策的可行性[J].税务研究,2003(3):24-27. 被引量:3
-
8蒋钧,张文佳.央行信息化改革的驱动机制探析[J].价值工程,2004,23(3):85-87.
同被引文献64
-
1邓力平.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优化税制理论[J].税务研究,1996(12):10-15. 被引量:14
-
2许建国.优化税收理论释义(上)[J].涉外税务,1999,0(4):4-8. 被引量:9
-
3樊丽明,李文.社会综合治税的国际比较[J].税务研究,2004(2):60-62. 被引量:6
-
4王敏.关于在税收征管中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6):88-91. 被引量:1
-
5林秀香.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做好税收征管[J].税务研究,2005(3):78-79. 被引量:9
-
6赵燕菁.追索剩余权——论规划院体制改革[J].规划师,2004,20(10):59-70. 被引量:8
-
7张青.激励相容机制下的个人所得税设计[J].税务研究,2005(6):45-48. 被引量:12
-
8郭庆旺.最适所得课税[J].财经问题研究,1995(8):27-32. 被引量:8
-
9吴斌,朱育刚,魏军波.税收征管中的双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J].税务研究,2006(12):72-73. 被引量:8
-
10杨得前.信息不对称、激励与税收征管[J].税务与经济,2007(2):71-75. 被引量:9
引证文献15
-
1张兵,莫尔学.国税征管改革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以四川国税征管改革案例为分析基点[J].财经科学,2004(6):108-111.
-
2麻勇爱.税收征管中委托代理问题透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6(5):40-42.
-
3戴理慧.信息不对称、分成与企业融资问题[J].中国商界,2009(7):45-46.
-
4张小兵.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研究[J].税务与经济,2005(6):63-66. 被引量:1
-
5卢勋.对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19(1):46-49. 被引量:4
-
6杨得前.信息不对称、激励与税收征管[J].税务与经济,2007(2):71-75. 被引量:9
-
7王星林,王立甲.从信息非对称理论看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的征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4):128-130. 被引量:1
-
8王志荣,赖勤学.从委托代理关系看我国纳税人激励机制优化[J].发展研究,2010,27(8):78-80. 被引量:5
-
9肖刚.信息不对称规则的税收运用[J].税务与经济,2002(5):7-10. 被引量:6
-
10王伟.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管[J].网络财富,2008(6):84-86.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77
-
1吕惠娟.略论第二价格密封拍卖[J].当代经济,2007,24(9):63-64. 被引量:6
-
2刘晓敏.维克里拍卖方式在保险招投标中的运用[J].甘肃金融,2009(3):25-28. 被引量:1
-
3罗晓雪.关于提高我国过渡时期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率的思考[J].华章(初中读写),2007(8).
-
4杨天芹.税源失控分析[J].科技资讯,2007,5(31):176-177.
-
5张斌.博弈论在税收筹划中的运用[J].商业经济,2004(12):56-58. 被引量:8
-
6杨丽丽.税务筹划的博弈论解释[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0(10):41-42. 被引量:1
-
7张兵,莫尔学.国税征管改革的信息经济学分析——以四川国税征管改革案例为分析基点[J].财经科学,2004(6):108-111.
-
8王敏.关于在税收征管中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2(6):88-91. 被引量:1
-
9王奉炜.征税成本分析方法和降低途径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5(2):57-60. 被引量:8
-
10孙华阳.当前税务稽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3):52-53.
-
1王海勇,张娜.定额发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天津财税,2003(4):21-22.
-
2高晓华.加强餐饮定额发票管理的对策[J].现代审计,2005(3):63-63.
-
3杜焱,王新一.“以税控票”加强定额发票管理[J].环球工商,2005(7):79-79.
-
4郝春虹.我国现行税制结构考察:兼论现行流转税的累退性[J].财政研究,2006,22(1):33-37. 被引量:4
-
5彭海艳.我国个人所得税弹性的实证分析:1980—2011[J].财贸研究,2014,25(1):93-98. 被引量:2
-
6乔国清.黄陂地税推行定额发票使用和管理“双向承诺[J].税收征纳,2004(6):19-19.
-
7顾洪飞,施国齐,罗俊荣.推行个体饮食业定额发票管理 堵塞“大头小尾”偷税漏洞[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2(4):45-47.
-
8李延东,李涛.饮食定额发票不是保险箱[J].税收与社会,1999(5):22-22.
-
9李力文.这场战斗静悄悄——武昌地税分局打击贩卖假定额发票目击记[J].税收征纳,1998,0(11):17-17.
-
10杨杨,龚凌霏.我国税收公平目标的再思考及其制度选择[J].特区经济,2009(12):121-12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