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被引量:15
A Brief Comment on the Impact of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China's Employment
出处
《新视野》
CSSCI
2002年第4期21-23,共3页
Expanding Horizons
参考文献2
-
1.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3..
-
2刘国光、李京文.中国经济在转变[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共引文献8
-
1熊焰,赵铁山.福建省地区竞争力评价与对策研究[J].软科学,2005,19(4):40-44. 被引量:6
-
2雷晓康,赵铁山.地区竞争力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开放导报,2005(4):72-75.
-
3初良勇,谢新连.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水上石油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6,32(2):55-58. 被引量:2
-
4吴新娣,王春枝.对恩格尔系数的质疑[J].当代经济研究,2006(12):24-26. 被引量:5
-
5兰肇华,杨青,严昌宇.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识别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7):527-530. 被引量:6
-
6王新,曹玉玲.市场化工资改革与扩大就业目标冲突探究[J].商业时代,2009(28):7-8.
-
7徐世超.农村劳动力转移宏观影响因素探析及实证研究[J].经济论坛,2010(5):63-65. 被引量:2
-
8连建辉.改革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4-30.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122
-
1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0):34-36. 被引量:6
-
2李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4,18(7):34-35. 被引量:2
-
3张军,威廉.哈勒根.转轨经济中的“过度进入”问题──对“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1):21-26. 被引量:32
-
4任保平.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战略定位[J].社会科学辑刊,2004(5):70-74. 被引量:3
-
5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26(5):9-13. 被引量:129
-
6邵国华.我国工业化发展模式及其战略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4(9):125-126. 被引量:3
-
7卢良恕.以科技为支柱 建设现代农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3(10):39-40. 被引量:14
-
8马达文.加入WTO对劳动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02(19):28-30. 被引量:1
-
9陈斐,兰天,康松.当前仍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J].商业研究,2004(21):36-38. 被引量:4
-
10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28(1):58-67. 被引量:253
引证文献15
-
1沈惠章.论高危人群管控系统建设[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4(3):24-27. 被引量:4
-
2卢爱华.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10):34-36. 被引量:6
-
3葛新权,金春华.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测定方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4,19(2):45-48. 被引量:9
-
4李慧.我国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1):22-25. 被引量:5
-
5吴刚.决策支持:版权经理人的重要职责[J].出版参考,2005(08X):11-11.
-
6金春华,葛新权.我国科技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0):14-16. 被引量:5
-
7周轶昆,张耀辉.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策的研究观点综述[J].经济纵横,2006(6):68-70. 被引量:3
-
8顾玲琍,汪慧玲.科技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6):70-72. 被引量:5
-
9彭慧蓉,钟涨宝.浅析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2-5744. 被引量:1
-
10顾海兵,朱绍格.新型工业化:压力与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1):1-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4
-
1马慧敏,孙敦振.盗窃犯罪高危人群分析[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0(36):222-224. 被引量:1
-
2赵利.技术进步影响山东省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24(1):83-87. 被引量:1
-
3胡彬慧.就业人数的的影响因素--基于1985-2011年宏观数据[J].中国经贸,2013(20).
-
4昌盛.科技进步对就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20(1):52-55. 被引量:15
-
5李卢霞,孙晓燕,梁冬.技术进步与经济适度人口[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3):22-25. 被引量:5
-
6赵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广东“十一五”经济发展[J].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6(4):102-105.
-
7彭慧蓉,钟涨宝.浅析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2-5744. 被引量:1
-
8黄泽萍.试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双重影响及政策选择[J].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147-149. 被引量:1
-
9金春华,葛新权.促进我国就业的科技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7(6):49-50.
-
10周轶昆.珠江三角洲企业引进技术再创新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29(1):8-10. 被引量:2
-
1齐建国.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9(12):24-29. 被引量:71
-
2郭清根.河南省劳动力就业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5):46-50. 被引量:2
-
3邢秋容.技术进步与新疆就业关系实证研究——基于边际就业弹性[J].当代经济,2014,31(14):84-85.
-
4赵利.技术进步影响山东省就业总量的实证分析[J].山东经济,2008,24(1):83-87. 被引量:1
-
5赵利.技术进步影响就业总量的机理与例证[J].人口与经济,2009(1):31-35. 被引量:9
-
6陈斌.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测度——以浙江省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8):76-78. 被引量:2
-
7理论热点[J].理论导报,2000,0(3):40-43.
-
8卢松浩.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与就业[J].统计教育,2007(5):49-51.
-
9孙鸣浦.科技进步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140-14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