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2年第8期51-52,共2页
Study on China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 Commerce
同被引文献48
-
1郑超愚,孟祥慧.企业声誉、市场竞争与商业信用融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考察[J].东岳论丛,2021(1):98-106. 被引量:17
-
2陶锋,赵锦瑜,周浩.环境规制实现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增量提质”吗——来自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21(2):136-154. 被引量:432
-
3陆菁,鄢云,王韬璇.绿色信贷政策的微观效应研究——基于技术创新与资源再配置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21(1):174-192. 被引量:281
-
4罗思平,于永达.技术转移、“海归”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28(11):124-132. 被引量:187
-
5郑文哲,王水嫩.企业声誉的概念、特征及培育、维护[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60-63. 被引量:7
-
6徐金发,刘靓.企业声誉定义及测量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9):25-30. 被引量:26
-
7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40(2):81-91. 被引量:1341
-
8马辉民,钱若冰,占若愚.电子商务市场中经营者声誉效应的博弈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4):314-318. 被引量:8
-
9苏成.电子商务中的声誉评估与信任管理[J].计算机安全,2005(7):55-57. 被引量:7
-
10朱勇,张宗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92-98. 被引量:106
二级引证文献18
-
1李蕊,翟林营,张婕.外源性科技金融投入与企业创新效率[J].会计与经济研究,2023,37(5):127-145. 被引量:3
-
2肖珩.财政补贴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32-37. 被引量:6
-
3淦未宇,覃天柱.民营企业家地位感知与员工雇佣保障[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5(1):93-107. 被引量:1
-
4高雅,韦凤琴,黄梅.独立董事的海外背景与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基于企业金融化的调节视角[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3,28(3):435-442.
-
5张增田,姚振玖,卢琦,马骏.高管海外经历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8):68-82. 被引量:15
-
6韩君,葛春瑞.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来自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准自然实验[J].商业研究,2023(5):60-71. 被引量:6
-
7李秀珍,方霞,杨振宇,张云.绿色金融和数字技术协调发展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6):139-158. 被引量:14
-
8陈辉发,罗莎.高管海外背景、ESG表现与绿色创新——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分析[J].财会研究,2023(12):63-74. 被引量:1
-
9孙亚东,张莉.高管海外背景、环保投资与ESG表现——基于建筑工程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24(6):42-47. 被引量:1
-
10张慧,黄群慧.海归高管能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吗?[J].科学学研究,2024,42(4):778-796. 被引量:7
-
1荣萍.张江:加快向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挺进[J].中国高新区,2014,0(11):114-119.
-
2企业的诚信度是企业的无形资产[J].茶世界,2015(11).
-
3建立劳动力市场信用体系 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水平[J].中国就业,2004,0(10):11-12.
-
4姚定球.弥补担保公司“短板”需群策群力[J].中国农村金融,2012(15):25-26. 被引量:1
-
5孟凡金.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招标采购管理,2017,0(3):27-28. 被引量:2
-
6刘俊剑.中小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区域统一性与供需联合的信用评级模式[J].浙江金融,2004(12):41-42. 被引量:2
-
7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控作用[J].大众商务,2003,0(4):23-23.
-
8丁红玲.培育核心能力 增强竞争优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22(2):75-76.
-
9田秀兰.依靠科技进步 取得竞争优势[J].管理与效益,1995(2):42-42.
-
10谭俊华.浅谈企业品牌的营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87-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