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试论文学间性与文学活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的西方文论和批评范式发生了三次重大转折。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三大理论体系在相互否定的转换中交叉运作,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学理论的发展。其中,文本间性(intenextuality,一译"互文性")理论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一译"交互主体性")理论对于文本生成和意义生成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并非毫无联系。
作者
赵毅
邹国红
机构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北京工商大学外语系
出处
《创作评谭》
2004年第8期58-61,共4页
关键词
论文学
间性
作者中心论
西方文论
批评范式
交互主体性
理论体系
互文性
薛荣
有效性问题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94
同被引文献
11
1
张英.
写出真正的中国人——余华访谈录[J]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9,0(10):98-104.
被引量:17
2
杨春时.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5):19-26.
被引量:33
3
余华,王尧.
一个人的记忆决定了他的写作方向[J]
.当代作家评论,2002(4):19-30.
被引量:58
4
韩子满.
文学翻译与杂合[J]
.中国翻译,2002,23(2):54-58.
被引量:167
5
刘悦笛.
在“文本间性”与“主体间性”之间——试论文学活动中的“复合间性”[J]
.文艺理论研究,2005(4):64-69.
被引量:27
6
张玉能.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6):95-99.
被引量:19
7
麦永雄.
后现代多维空间与文学间性——德勒兹后结构主义关键概念与当代文论的建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2):37-46.
被引量:31
8
王才勇.
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4):43-48.
被引量:98
9
赵毅.复合间性——范畴与意义.[J].经济生活文摘.2012年(下半月)第11期.
10
约斯.德.穆尔,蔡熙,司强.
禅宗与电脑维护的艺术[J]
.东方丛刊,2008(1):45-5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蔡熙.
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J]
.大连大学学报,2009,30(1):80-84.
被引量:94
2
赵毅.
复合间性理论与商务英语教学研究[J]
.文学教育,2013(14):60-62.
3
周茹.
三维寻找与交互对话——以复合间性为视域看余华的《文城》[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5):74-79.
二级引证文献
94
1
黄珞,李明德.
“中国故事”的生成逻辑与叙事策略[J]
.山东社会科学,2021(2):150-154.
被引量:7
2
关琳琳.
“文化间性”视阈下的张爱玲小说解读[J]
.都市文化研究,2023(2):441-455.
3
朱郁闻,许蔚祺.
中外合拍纪录片叙事策略及语态研究[J]
.当代电视,2021(3):102-105.
被引量:3
4
刘景艳.
跨文化传播中的巴蜀文化——多维价值、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J]
.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23(2):169-179.
5
李智,黄新新.
主体间性视域下交互式纪录片的发展与反思[J]
.北方传媒研究,2021(6):62-67.
6
张欣.
论万玛才旦藏地小说的“文化间性”[J]
.阿来研究,2024(1):151-161.
7
冯全功.
试论和谐翻译[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4):38-43.
被引量:15
8
吕欣.
关于“他者”的思考[J]
.文学教育,2011(5):142-143.
被引量:3
9
冯学文,刘晗露.
关于设计中文化间性的思考[J]
.大江周刊(论坛),2011(2):66-67.
10
线宏力.
从林语堂看翻译“文化间性”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23-125.
被引量:3
1
喻文婷.
接受美学——浅谈对"3R"的认识[J]
.北方文学(中),2016,0(3):114-114.
2
薛荣.
回家[J]
.文学教育,2011(3):11-15.
3
周红兵.
罗兰·巴特与互文:以“纹”为本[J]
.理论与创作,2009(2):17-21.
被引量:1
4
宫盼盼.
诠释学中的理解与误解问题[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70-71.
5
张心科.
浅谈三种“阅读中心论”[J]
.阅读与写作,2002(12):15-16.
6
宋艳芳.
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对话——《微暗的火》的一种阐释[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16-20.
被引量:5
7
邓新华.
“品味”的艺术接受方式与传统文化[J]
.文艺研究,1991(4):31-36.
被引量:4
8
张良丛.
文本解释的限度和有效性——试论艾柯的文本解释理论[J]
.文艺评论,2009(1):6-9.
被引量:3
9
孙来昇.
读解理论与阅读教学[J]
.教育现代化,2005(9):92-93.
10
徐红霞.
《回家》里的“流浪”——简析薛荣《回家》的主题内涵[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8(4):71-71.
创作评谭
200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