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科技国际竞争力包含 5项子要素 。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3期79-80,共2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xi
参考文献1
-
1国家体改委经济改革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研究组: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同被引文献27
-
1王琴.我国大学评价方法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8,6(4):57-61. 被引量:4
-
2李靖华,李冬琴,吴晓波.我国高校科技竞争力的提升[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6):108-114. 被引量:7
-
3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被引量:148
-
4赵坤,王振维.大学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6):12-16. 被引量:16
-
5周春燕.高校核心竞争力刍议——兼论江苏科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94-97. 被引量:11
-
6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预警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6(3):38-42. 被引量:4
-
7邱均平,赵蓉英,余以胜,刘胜,朱少强,殷之明,马瑞敏.中国大学评价报告(2006~2007)——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理念与实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7):23-36. 被引量:17
-
8徐友浩,姚丰桥.高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96-198. 被引量:4
-
9石勇 崔红曼.《我国科技竞争力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华文摘,2002,.
-
10Ali, Abbas. How to Manage ForInteractional Coetitiveness[D].The Haworth Press,2004.
二级引证文献70
-
1刘书雷,吕蔚,韩琰.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构成及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S2):467-470. 被引量:24
-
2孙政荣.教学型高校科研可持续发展措施的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5-58. 被引量:5
-
3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2):55-59. 被引量:148
-
4樊华.DEA/PCA模型在科技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4(2):81-84. 被引量:13
-
5张勤,李富忠,何丽红.高等院校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及考核内容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4):89-90. 被引量:4
-
6樊华,陶学禹.中国省域高校科技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1):38-42. 被引量:5
-
7黄跃雄,刘莹,张乐平.广东高校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相关性分析与发展对策[J].高教探索,2006(1):83-85. 被引量:4
-
8周照,王昕.我国高校科技环境能力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2):77-80. 被引量:2
-
9张亚杰.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28(9):96-98. 被引量:7
-
10古瑶.高校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5):56-59. 被引量:9
-
1朱丽兰.21世纪:中国科技如何突破[J].海峡科技,2001(1):5-6.
-
2姜万军.1999年度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评析[J].中国科技月报,1999(11):44-45. 被引量:3
-
3钟岳桦.对提高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华东科技,1999(9):26-27.
-
4肖元真,张雅斌,张晓春.跨世纪的经济变革与知识革命:知识经济[J].环渤海经济瞭望,1998,12(3):27-29.
-
5吴振海,徐淑坤.小议知识经济与我国现实[J].石油科技论坛,1998,17(5):23-25.
-
6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写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工程》启动之际[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8,0(8):40-42.
-
71999年度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评析[J].国防科技参考,2000,21(1):83-85.
-
8李群芳.美国科技国际竞争力中的政府作用[J].科技信息,2009(31).
-
9走进知识经济的新时代[J].理论观察,1998(6):1-1.
-
10加入WTO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何影响?[J].探索与求是,2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