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任重道远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图书出版是生产文化产品的过程,对图书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则是这一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是确保图书质量的关键。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图书的质量问题不容小觑。小到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和正确的知识获取,大到国家政策、科技信息等准确地发布与传播,都有赖于图书内容的精准,而这一切,除了依靠图书作者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责任心之外,更离不开出版工作者对出版物编校质量的严格把关。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品质检中心的数据,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新闻出版署抽查了北京的18家出版社的23种图书,有20种为不合格,合格仅3种。合格率为13%,不合格占87%。优质品和良好品为0。有的图书差错率比国家标准高四至五倍。1994年3月至4月,新闻出版署又抽查了9家出版社的古籍今译图书,结果均为不合格品。由此可见,当时图书的编校质量还不容乐观。1995年,对部分图书编校质量抽查时发现,不合格率下降至69%,到1998年新闻出版署对564家出版社的1785种图书进行普查时,合格率已上升到78.1%。形势已逐渐趋于好转。2011年,全国开展了以“质量管理年”为主题的检查活动,其中567家出版社自查图书7566种,出版主管部门抽查图书1396种。检查对象涉及文艺作品、少儿读物、教辅读物等。此后几年,国家连续开展了“出版物质量规范年”“出版物质量保障年”“出版物质量专项年”“出版物质量提升年”等一系列质量专项年活动,图书编校质量逐年提升。如今,国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对图书质量的监督抽查已成为常态。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第五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其编校质量属不合格。一直以来,国家对“万分之一”这条红线始终没有放松。然而,在编校实践中“万分之一”这个标准往往并不是很容易达到。除了知识结构、编校水平等编辑自身方面的因素以外,还有以下几方面影响编校质量的外在因素不容忽视。
作者 魏翕然
出处 《活力》 2017年第23期54-54,共1页 Vitality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