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尚书·金縢》《洛诰》《立政》三篇的“孺子”,从文义来看,完全应该是“嗣子”。《左传》《国语》《孟子》《公羊传》《纪年》《晏子春秋》《礼记》等早期传世文献里的许多“孺子”,都是承嗣子,都当作“嗣子”,与《尚书》里的“孺子”本质相同。清华简《楚居》《系年》《郑武夫人规孺子》《治邦之道》等篇屡见的“■王”或■,字面上为“孺子王”或“孺子”,但本质上当是“嗣子王”或“嗣子”。这都是“孺”“嗣”二字形近相混所致。《尚书·君奭》《无逸》以及《左传》中的“嗣”字,《魏三体石经》可以写作“■”、“■”,也就是“乳”,而“乳”可以读为“孺”。楚简《周易》需卦的“需”,释文有作“嗣”的,也有作“乳”的,说明“孺”“嗣”二字形近易混是不争的事实。
出处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9,共14页
The Docu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