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俗书写主体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被引量:10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Reduction of Folklore Writing Subject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Folklore"中的"lore"很长时间被解释为"知识","民俗"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被当作底层社会的学问,呈现为用以分析的资料,而不是需要感受和经历的生活本身。于是,民俗学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以分析、探讨和阐释为己任,而没有成为感受之学。民俗学知识与民俗生活知识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当地人拥有当地的民俗,却被学界排斥于民俗书写权限之外,因为他们不具有学者的身份。民俗书写主体的单一是一种常态,学者与当地人构成了固定的书写主体与对象客体的关系,几乎所有学院派的民俗书写都是在"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中展开的。但当地人的民俗书写已然蔚然成风,草根民俗志层出不穷。当地人的民俗书写反观学院派民俗志之不足,他们以书写行为为自己的学术身份证明,以此抗击民俗书写主体的单一性。学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壁垒亟待洞穿,还原民俗书写的主体及书写主体的多元是民俗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作者 万建中 Wan Jianzhong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0-65,共6页 National Arts
  • 相关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26

  • 1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J].文化遗产,2008(1):53-60. 被引量:31
  • 2祝秀丽.家乡民俗研究者的角色冲突[J].民俗研究,2006(2):21-34. 被引量:10
  • 3刘铁梁.《普遍和深层次的保护》[J].民俗文化普查研究通讯,2008,.
  • 4Garfinkel, H. (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 5Garfinkel, H. "On the Origins of the Term Ethnomethodology", in Ethnomethodology, ed.Turner, R.,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4,p.15-18.
  • 6李猛.《常人方法学四十年∶1954-1994》[J].国外社会科学,1997,.
  • 7Zimmerman, D. and M. Pollner, "The Everyday World as a Phenomenon", in EthnomethodologicaI sociology: Classical Studies, ed. Jeff Coulter. London: Edward Elgar, 1990, p.55-84.
  • 8Garfinkel, H. Studies in Ethno 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 1967, p.1.
  • 9李猛.《常人方法学四十年:1954-1994》.
  • 10高宣扬:《当代社会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0-522页.

共引文献91

引证文献10

二级引证文献3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