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生存模式更强调教师角色的公共人身份,要求教师在具体叙事、行动情境及活动场域中超越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遵循公共生活的准则,体现公共人的实践特征,建构包括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内的一体化的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公共产品,那就必须让这个公共产品在合作中对每个人产生无偏狭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公共行动意义的阐释是基于公共目的的意向性行动而展开的意义认知,无论他们的公共活动带有怎样的情境反思和问题意识,都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特定社会历史背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离不开经常的必要的管理,如果不按照公共人的角色定位,就会出现“失态”“失语”“失声”,损害思想政治理论课角色的形象和声誉。
出处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94-101,共8页
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研究”(18XKS025)
甘肃省高校教师创新提升项目“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推进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2019A-084)
甘肃政法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终生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GZJG2018-A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