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治道关系"一直是史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钱穆视道统为独立自由学术之根基,强调士人参与、批判、指导现实政治;余英时将道统看做"内向超越"的理想精神,将凭借"超世间"的"道"抗衡和批判"人世间"的"治"当做士阶层的"天职";张灏则通过区分超越的"心灵秩序"和现实的"宇宙王制",预设道统/士人与治统/皇权的对立关系。这三位学者的观点代表了治道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即将思想与现实对立区隔,寻求超越性士人道统,并在压制与抵抗的双向关系中理解治道关系。清代所产生的新型"治道合一"体系对以上范式提出了挑战,促使学者反思传统治道关系研究取向的合理性,转而将"治道合一"看做道统内部的产物,但似乎并未真正突破"超世间"与"人世间"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以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理解治道关系,乃源于研究者区分思想与现实的现代眼光。要真正理解"治道关系"的复杂内涵,则必须打破预设的二元界限,探索将"治"与"道"、思想与现实纳入整体政治文化场域的可能性,进而对治道关系的基本研究范式提出挑战。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1-141,共11页
Tianjin Social Sc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