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30年代,茅盾关注苏联高尔基的传记电影,体现出其身为作家对人物形象建构问题的内在志趣。20世纪40年代,左翼电影批评工作者采用阶级分析理论,赞扬苏联电影,否定美国好莱坞电影。茅盾更进一步发掘了苏联电影人物形象内蕴的“伟大”“英雄气概”的美学特质,以及主题的“严肃”,并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忠臣孝子”话语,阐释苏联电影人物形象。20世纪50年代,中国观众对苏联译制片里人物形象的理解存在困难,茅盾给出了解决路径。
出处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123,共8页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