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化课程——高等学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切入点
被引量:6
出处
《辽宁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37,共4页
Liaoning Education Research
参考文献3
-
1程纲.寻求综合:论制约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博雅教育发展的几种因素[A].国外学者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文选)[C].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筹备组.
-
2刘少雪,洪作奎.综合课程:现代大学通识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3):78-81. 被引量:38
-
3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的工作总结,2002年5月.
二级参考文献6
-
1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71-72,86-87.
-
2Lan Hunter.充当一种志业的人格.学科·知识·权力[M].北京:三联书店,1999.160.
-
3尤利西斯·斯特拉顿.1961-1962年校长报告[J].教育研究参考资料(16),.
-
4A.N.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88.
-
5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45.
-
6徐祥运,张祖贵.科学技术史教育的重要性[J].科技导报,1997,15(2):29-30. 被引量:3
共引文献37
-
1张璐,许德法.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能力培养与通识教育[J].科技资讯,2008,6(11). 被引量:1
-
2陈洪琳.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3):115-118. 被引量:6
-
3王春春.浅谈中国通识教育之争[J].医学教育探索,2003,2(4):6-9. 被引量:3
-
4刘清涛.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初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1):102-105.
-
5朱佳颖.构建综合课程体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4(6):55-57. 被引量:1
-
6陆源,厉旭云,梅汝焕,夏强.综合研究型课程的成绩评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90-91. 被引量:3
-
7黄兆信.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4(1):46-48. 被引量:33
-
8黄兆信,谢志远,应朝帅.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改革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6(1):81-82. 被引量:22
-
9余德才,陶爱新.一种开放型学科教育模式的商榷[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101-102. 被引量:2
-
10于淑文,丁晓英,王玫娟.略谈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1(5):13-14.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21
-
1黄宏伟.整合概念及其哲学意蕴[J].学术月刊,1995,27(9):12-17. 被引量:84
-
2柳斌.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第三届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95,15(12):1-3. 被引量:3
-
3许建领.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综合化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1999(1):52-55. 被引量:4
-
4谢庐明.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与高师综合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22(2):96-99. 被引量:4
-
5[2]资料参见:http://www.re.ecnu.edu.cn/html/zhuanyeshezhi_1.htm.
-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
7李振宏.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趋势[N].人民日报,2001-07-28.
-
8刘少雪.论高等教育课程中的“专门”与“综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0,21(4):78-80. 被引量:11
-
9代建军,谢利民.综合课程的再认识:关系、形态、目的和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10):34-36. 被引量:25
-
10沈晓敏,有宝华.综合课程的范式解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0,20(10):37-40. 被引量:6
引证文献6
-
1朱旭宁.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6,23(4):30-32.
-
2朱旭宁.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7-20. 被引量:1
-
3胡福祥.人文科学与现代人文素质教育[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B08):187-188.
-
4侯定凯,李晓.试析大学综合课程及其开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1):112-117.
-
5胡丽美.论高师历史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6(7):113-116. 被引量:1
-
6邹敏.高校人文科学教育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2(6):21-22. 被引量:2
-
1朱桂华.项目化教学中课程综合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9,8(34):76-76. 被引量:2
-
2陈丹怡,孙卫.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5-8.
-
3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科研参考,2002(14):5-7.
-
4陈丹怡,孙卫.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77-80.
-
5周桂英,张大松.尊重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基点[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5(01S):75-78. 被引量:2
-
6李进才,邓传德,孙华.略论我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误区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2(6):37-39. 被引量:2
-
7张振华,刘万民,夏凤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师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5):118-120. 被引量:2
-
8涂晓群,曾娜.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9(4):49-51. 被引量:2
-
9娄菲菲.当前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审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6(12):117-118. 被引量:2
-
10王中云.现代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内涵和原则[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85-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