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试论德租时期青岛的对外贸易与城市的近代化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为实现在东亚建立商业根据地的目的,针对青岛天然的区位优势,设立胶海关,实行自由港(自由地区)制度,投资兴建港口、铁路,发展对外贸易,使青岛在短短十几年内由蕞尔渔村跃为近代中国六大口岸之一。对外贸易是青岛城市近代化的基础,推动青岛在市政建设、人口结构和近代交通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青岛对外贸易的繁荣,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作者 李万荣
出处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40-43,共4页 Journal of Changchun Teachers Coliege
  • 引文网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3]青岛市博物馆.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Z].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289.
  • 2[8]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卷)[Z].商务印书馆,1960:218.
  • 3[9]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Z].三联书店,1957:884-886.
  • 4[13]单维廉著,周龙章译.德领胶州湾(青岛)之地政资料[Z].台北中国地政研究所,1980:28.
  • 5[14]青岛市档案馆.帝国主义与胶海关[Z].档案出版社,1986:104.
  • 6[17]交通部姻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表2)[Z].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 10-11.
  • 7[18]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Z].三联书店,1957:336-338.
  • 8[21]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表37)[Z].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91.
  • 9[23][英]肯德著,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M].三联书店,1958:145.
  • 10[26]何炳贤.中国实业志·山东志(丁)[M].民国实业部国际贸易局,1934:38.

共引文献2

同被引文献44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9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