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1-101,共1页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
同被引文献12
-
1贾晞儒.试论青海民族语地名之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1996,7(3):19-24. 被引量:4
-
2张蓉兰.从古歌谣中的地名探溯拉祜族先民迁徒路线[J].民族语文,1994(4):45-47. 被引量:3
-
3吴光范.彝语地名学初探[J].云南社会科学,2000(6):1-12. 被引量:7
-
4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1(1):38-50. 被引量:19
-
5杨奔,黄玉,李萍.壮语地名的文化诠释[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62-66. 被引量:2
-
6陆韧.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63-68. 被引量:6
-
7王文.中国少数民族地名文化[J].中国地名,1997,(3).
-
8梁乃英.云南地名概况及特点[J].地名知识,1989,(1).
-
9席元麟.青海民族语地名民俗蕴涵二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4(2):23-27. 被引量:2
-
10韩建业.青海民族语地名的语言结构特征[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4):118-123.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18
-
1高泽芳,贾文毓.湘潭市行政村名的语源类型与空间分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4(2):30-34.
-
2任建兰,公平.浅析地名的地域性[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3):163-170. 被引量:28
-
3莫笑笑.浙江省温岭地理环境文化在地名中的再现[J].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2):124-127. 被引量:1
-
4王荣,吴宏岐,何彤慧.盐池县地名的统计特征与时空特征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2,22(4):67-70.
-
5叶拉太.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的分类及其结构特点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84-91. 被引量:2
-
6高泽芳,贾文毓.湘潭市行政村名的语源类型与空间分布[J].绿色科技,2014,16(5):250-253.
-
7王继萍,贾文毓.浙江省乡级地名的语源类型与分析[J].绿色科技,2014,16(9):277-280. 被引量:2
-
8叶拉太.敦煌古藏文吐蕃地名所反映的古代民族情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2):84-92. 被引量:4
-
9章昌平,张晓君.地名符号的传承与建构:基于城市记忆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以南岭四省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32(3):117-123. 被引量:10
-
10梁丽丽,贾文毓.抚州市行政村名的语源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1(3):124-128. 被引量:1
-
1英特尔 移动生活方式手册[J].中国商人,2006(6):81-81.
-
2英特尔 移动生活方式手册[J].中国商人,2006(7):61-61.
-
3韦德.卷线轮的历史[J].钓鱼,2006(20):60-60.
-
4宫万琳.对几件北朝造像碑的辨伪[J].美术观察,2006(4):112-113.
-
5王先明.维系古代基层社会运转的乡贤[J].山西青年,2014,0(11):115-116. 被引量:1
-
6申平华.青年的社会偏移性与弹性控制论[J].青年探索,1992(6):2-7.
-
7奇曼·乃吉米丁,热依拉·买买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与生态环境[J].西北民族研究,2003(2):155-165. 被引量:25
-
8葛方悟,黄茵.Peter Ruge:从人文的角度对待开放社区[J].住区,2016(4):25-25.
-
9彭兆荣.移动的业缘:重新发现的“地方”[J].兰州学刊,2016(9):100-106.
-
10刘德谦.“大足精神”——大足石刻文化传承中最最伟大的精神[J].重庆与世界,2009,0(11):4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