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王肃反郑是经今古文融合的继续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东汉末年 ,经今古文的融合已是经学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 ,在融合经今古文时 ,掺杂谶纬并且解经烦琐。王肃经学作为魏晋经学的代表 ,直接师承于荆州学派。荆州学派和王肃继续沿着“郑学”融合经今古文的道路前进 ,但却坚决反谶纬 ,解经尚简约。正是站在这一角度 。
作者
郝虹
机构地区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3-88,共6页
Confucius Studies
关键词
王肃
王学
郑玄
郑学
经学
荆州学派
谶纬
分类号
B23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1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0
参考文献
3
1
王晓毅所著.《王弼评传》中的“荆州学派”一节,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183页.
2
章权才.
论两汉经学的流变[J]
.学术研究,1984(2):73-80.
被引量:4
3
张涛.《孔子家语注译》卷六《五帝解第二十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8页,注释(2).
共引文献
3
1
闫春新,商爱玲.
王肃《论语》注初探[J]
.济宁学院学报,2009,30(2):53-59.
被引量:1
2
林晓希.
近三十年来的汉代经学研究述评[J]
.云南社会科学,2014(5):27-31.
3
赵婧,梁素芳.
王肃《诗经》学考论[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27-35.
同被引文献
31
1
方立天.
汉代经学与魏晋玄学——论我国前期封建社会中官方哲学的演变[J]
.哲学研究,1980(3):48-59.
被引量:5
2
李耀仙.
《伪古文尚书》与宋明理学[J]
.中华文化论坛,1997(3):82-90.
被引量:2
3
王蓓.
论梅本古文《尚书》的渊源[J]
.文献,1997(2):146-180.
被引量:5
4
龚杰.
简论汉魏的郑学与王学[J]
.人文杂志,1989(1):44-46.
被引量:3
5
梁满仓.
论魏晋南北朝的早婚[J]
.历史教学问题,1990(2):11-16.
被引量:13
6
龚杰.
简论郑学与王学的异同[J]
.孔子研究,1990(2):49-52.
被引量:1
7
李学勤.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J]
.孔子研究,1987(2):60-64.
被引量:81
8
郭仁成.
六朝南学的集体杰构──论东晋晚出尚书古文不可废[J]
.求索,1994(3):119-123.
被引量:2
9
李传军.
魏晋禅代与“郑王之争”——政权更迭与儒学因应关系的一个历史考察[J]
.孔子研究,2005(2):78-85.
被引量:2
10
刘运好.
三国蜀经学发展考论[J]
.中华文化论坛,2005(3):23-28.
被引量:1
<
1
2
3
4
>
引证文献
8
1
焦桂美.
论蜀汉经学之嬗变——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较[J]
.理论学刊,2005(6):103-106.
被引量:1
2
焦桂美.
论蜀汉经学之嬗变——与两汉蜀地本土经学传统相比较[J]
.孔子研究,2006(3):66-73.
被引量:5
3
焦桂美.
蜀汉经学家及经学著作考论[J]
.管子学刊,2006(2):97-100.
被引量:1
4
郝虹.
三重视角下的王肃反郑:学术史、思想史和知识史[J]
.史学月刊,2012(4):14-24.
被引量:1
5
郭善兵.
郑玄、王肃《礼记注》比较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2015,37(4):51-57.
被引量:3
6
马金亮.
王肃经学著述、学术渊源考辨[J]
.临沂大学学报,2018,40(4):48-55.
7
张轶.
试论魏晋时期“郑王之争”[J]
.周易文化研究,2012(1):67-76.
8
刘光胜.
由章句到义理:魏晋之际的经学转向——以《古文尚书》重塑过程为中心的考察[J]
.浙江社会科学,2019,0(12):142-149.
二级引证文献
10
1
郭善兵.
郑玄、王肃《礼记注》比较研究[J]
.泰山学院学报,2015,37(4):51-57.
被引量:3
2
吴龙灿.
蜀汉经学考述[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6):21-27.
被引量:2
3
王启发.
王肃的礼记学及其后世影响[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2):45-54.
被引量:1
4
方韬.
《三国志》所述汉魏经学考[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2-17.
被引量:1
5
邹远志.
论两晋礼学对郑王之学的择从及其学术史意义[J]
.古代文明,2018,12(1):95-103.
被引量:2
6
谢贵安,秦行国.
三国时期蜀汉学风微探[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42-45.
被引量:1
7
吕冠南.
《韩诗》研究评述:以佚著、学者、阐解为中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8,18(4):29-35.
8
郭善兵.
干宝《周礼注》初探[J]
.地方文化研究,2020,0(2):1-11.
9
潘忠伟.
蜀汉政局与巴蜀经学的演变[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0-15.
被引量:2
10
粟品孝.
巴蜀史學通論[J]
.蜀学,2014(1):256-272.
被引量:1
1
郝虹.
三重视角下的王肃反郑:学术史、思想史和知识史[J]
.史学月刊,2012(4):14-24.
被引量:1
2
汤其领.
魏晋经学探略[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3):62-66.
被引量:1
3
户瑞奇.
王肃反郑的历史原因及其意义[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236-237.
被引量:1
4
郝虹.
王肃《周易注》、王弼《周易注》与荆州学派关系初探[J]
.大连大学学报,2003,24(1):47-49.
被引量:1
5
弓玲玲.
郑玄和王肃经学的比较[J]
.北方文学(中),2013(10):115-115.
6
金仁义.
刘表与荆州学派[J]
.池州师专学报,2002,16(1):71-74.
被引量:5
7
李军.
扬雄与玄学[J]
.中华文化论坛,1997(1):64-67.
被引量:2
8
那薇.
《孔子家语》中儒道兼综的倾向[J]
.孔子研究,1987(2):65-69.
被引量:1
9
吴龙灿.
蜀汉经学考述[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6):21-27.
被引量:2
10
吴成国.
荆州学派与易学——以刘表易学思想的考察为中心[J]
.中国文化研究,2011(4):93-100.
<
1
2
>
孔子研究
2003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郭庆鼎
林廷圻
刘庆和
侯远龙
马大为
高强
赵克定
赵希梅
徐殿国
相关机构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沈阳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相关主题
伺服系统
光伏水泵系统
光伏水泵
沙漠治理
水循环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