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学习动机的产生过程 。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87-89,共3页
Journal of Hube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8
-
1张丽.中职学生学习动机探索[J].科技资讯,2008,6(11). 被引量:11
-
2张宏如,沈烈敏.学习动机、元认知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5,28(1):114-116. 被引量:77
-
3刘孝群,耿德英.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2):75-77. 被引量:26
-
4尹立娜.浅论数学学习最佳心态和学习动机的培养[J].辽宁教育,2007(6):45-46. 被引量:1
-
5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9-71.
-
7Woolfolk, A.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M ]. Pearson Ed- ucation ,2003.
-
8莫雷胀卫.学习心理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
9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
10曹静贤.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课堂内外,2009.
引证文献6
-
1丁海,翟德梅.浅谈行动导向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2):79-81. 被引量:7
-
2陈杰.谈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6):117-118. 被引量:4
-
3陆伟峰.浅谈技工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激发[J].职业,2013(17):70-71.
-
4丁学利,李静,龙云武.高职生高等数学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相关性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6):110-111. 被引量:1
-
5焦红伟,黄洋琼.激发数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动机的策略研究[J].科技视界,2014(25):127-127.
-
6吴静.浅谈职业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5):37-37.
二级引证文献12
-
1翟德梅,段维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2):56-58. 被引量:4
-
2丁海.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制造实训体系构建与实施[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9(2):103-104. 被引量:2
-
3赵玉萍.刍议职业学校数学教学[J].学周刊(上旬),2012(3):187-187. 被引量:2
-
4韩明.提高课堂实效性,构建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2(19):175-176.
-
5匡华.高职英语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多重性[J].广西教育,2012(27):125-126. 被引量:2
-
6朱建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之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3(1):76-76. 被引量:1
-
7国英梅.基于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0):32-32. 被引量:2
-
8祝林.高职模具专业一体化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J].科技信息,2013(20):220-220.
-
9庞博,王丹.高职英语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多重性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3(11):8-8.
-
10胡忠丽.职业学校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J].学园,2015,0(33):87-88.
-
1黄焕萍.论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3):56-58. 被引量:4
-
2赵静.论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培养[J].空中英语教室:校本教研,2011(11):56-56.
-
3郑毓信.数学教育研究的社会转向[J].数学教学,2003(12):5-9. 被引量:3
-
4陈蕴.大学生物理解题困难成因初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18(6):36-39.
-
5李国瑞.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抽象概括的思考[J].数学教学通讯(初等教育),2013(7):18-19. 被引量:2
-
6张国杰.“数学学习论”三题[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0(4):71-75. 被引量:1
-
7李秀丽.数学教学中负迁移的成因及其克服[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4):26-28. 被引量:1
-
8张志兰.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张家口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37-40. 被引量:1
-
9陈亚萍.转化数学学习后进生的点滴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61.
-
10也谈“利用已知求未知”——读刘治平《利用已知求未知》一文有感[J].小学数学教师,2000(4):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