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5期96-108,共13页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参考文献3
-
1North, Douglass C. and Robert Paul Thomas, 1973,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 A New Economic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Goldsmith, A.A, 1995, Democracy, Property Rightsand Economic Growth,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Vol. 32, December 1995, p. 157-174.
-
3Olson, Mancur, 1965,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同被引文献160
-
1周志火,方志涵.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J].社科纵横,2004,19(5):16-17. 被引量:3
-
2徐勇.权力重组:能人权威的崛起与转换——广东省万丰村先行一步的放权改革及启示[J].政治学研究,1999(1):45-50. 被引量:28
-
3邵德兴.论利益结构变迁与政治体制改革[J].岭南学刊,1999(3):50-53. 被引量:5
-
4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模式演变[J].江汉论坛,1999(7):15-17. 被引量:12
-
5张军.过渡经济学:我们知道什么?[J].社会科学战线,1998(5):13-26. 被引量:8
-
6李景鹏.试论政治发展的动力与目标[J].天津社会科学,1998(3):31-36. 被引量:24
-
7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7(4):34-43. 被引量:125
-
8臧乃康.中国改革的动力与危机[J].北京社会科学,1995(3):12-16. 被引量:4
-
9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转换──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35(4):1-8. 被引量:108
-
10田万生.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7,7(5):29-3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21
-
1董立人.新时期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的社会动力学分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0(5):88-90.
-
2曹龙虎.高等教育: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制度性基础[J].消费导刊,2008,0(14):96-96.
-
3谢涛.当前中国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5(3):30-32. 被引量:4
-
4党国英.废除农业税条件下的乡村治理[J].科学社会主义,2006(1):44-47. 被引量:9
-
5刘晓炜.村委会选举中的监督与侵权救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971-1973. 被引量:4
-
6董颖鑫.误区与困境:对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一种反思[J].中国行政管理,2008(4):120-123. 被引量:2
-
7董立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之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9(9):26-28.
-
8董立人.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之社会动力学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5):72-76.
-
9刘燕舞.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演变的四种现象[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32(1):31-35. 被引量:6
-
10董立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增量式发展研究——社会动力学视角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10(1):39-43.
二级引证文献94
-
1范和生,李佳慧.乡贤回归还是治村困境:富人返乡竞选村干部行为之逻辑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22,22(4):36-44.
-
2耿玉基.乡村矛盾的实质治理:以“三治融合”为阐释对象[J].河北法学,2021,39(11):155-170. 被引量:10
-
3何绍辉.“不在村干部”:经验观察与理性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3):58-62. 被引量:2
-
4薛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新东方,2006(10):5-9.
-
5谢俊红.当代大学生消极政治参与研究——基于人大代表选举的实证分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2):28-30. 被引量:8
-
6师凤莲.中国农村妇女政治冷漠现象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54-160. 被引量:8
-
7崔宝玉,张忠根.农村公共产品农户供给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的理论分析框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25-31. 被引量:23
-
8彭新武.中国社会主义民主行政的系统建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4):13-19. 被引量:5
-
9王义.浅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逻辑[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13(3):43-45. 被引量:8
-
10郝丽.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心理类型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1(6):148-151. 被引量:1
-
1王新.民主政治的动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创造,2004,12(1):47-47.
-
2党国英.破解民主政治的三个认识难题[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6):15-19.
-
3朱文涛.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促进民主政治建设[J].传承,2009,0(20):132-133.
-
4阿计,王莹.民法草案浮出水面[J].政府法制,2003,0(7):8-11.
-
5苏琳.公民社会与民主政治关系再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9(6):90-92. 被引量:6
-
6陈金英.新教伦理对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影响[J].阴山学刊,2003,16(1):95-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