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亚洲地区主义的特点及其成因:一种比较分析
被引量: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冷战结束后 ,亚洲地区主义趋势渐趋明显。与欧洲一体化比较 ,亚洲地区主义表现出市场导向型、弱机制性、区域认同薄弱和网络结构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成主要在于亚洲地区目前所处的文化发展阶段、美国政策的影响。
作者
吴志成
李敏
机构地区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国际关系系
出处
《国际论坛》
2003年第6期14-20,共7页
International Forum
关键词
亚洲地区主义
欧洲一体化
弱机制性
文化认同
网络结构
分类号
D51 [政治法律—国际政治]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8
同被引文献
351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26
参考文献
1
1
阿米塔夫.阿齐亚,肖欢容.
地区主义和即将出现的世界秩序:主权、自治权、地区特性[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2):63-69.
被引量:29
二级参考文献
1
1
Michael Barnett and F.Gregory GauseⅢ,"Caravan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Society, St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in the Gulf Cooperation Counsil,"in "Adler and Barnett, eds.Security Communities,"op[].cit.
共引文献
28
1
王琛.
印尼的中等强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基于双重身份认知视角的分析[J]
.东南亚研究,2022(4):24-44.
被引量:4
2
吴志成,李敏.
欧洲一体化观照下的亚洲地区主义[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6-14.
被引量:6
3
耿协峰.
“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J]
.国际政治研究,2001,22(1):118-123.
被引量:1
4
蔡养泉.
论东亚地区主义的历史发展及其介入性趋势[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0-35.
5
耿协峰.
“新地区主义”研究—不同视角的评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1):21-25.
被引量:12
6
门洪华.
国家主义、地区主义与全球主义——兼论中国大战略的谋划[J]
.开放导报,2005(3):23-30.
被引量:18
7
焦玉奎.
西方区域一体化理论述评[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3):6-12.
8
唐笑虹.
试析冷战后东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J]
.东南亚纵横,2006(5):33-37.
9
胡琦.
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区主义表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5):28-32.
被引量:1
10
蔡养泉.
东亚新、旧地区主义之比较[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9-32.
被引量:1
<
1
2
3
>
同被引文献
351
1
陆伯斌,李真.
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1):69-74.
被引量:23
2
季玲.
“东亚共同体”与东亚集体身份兴起的情感动力[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28(4):69-82.
被引量:14
3
王逸舟.
“东亚共同体”概念辨识[J]
.现代国际关系,2010(S1):84-88.
被引量:9
4
庞中英.
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J]
.欧洲研究,1999,20(2):40-46.
被引量:64
5
王正毅.
21世纪中国的地缘发展战略[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63-71.
被引量:6
6
朱锋.
关于区域主义与全球主义[J]
.现代国际关系,1997(9):42-47.
被引量:26
7
陈鲁直.
亚太经济合作的政治经济学[J]
.国际问题研究,1997(3):19-25.
被引量:3
8
耿协峰.
关于“APEC方式”的认识和思考[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97(4):14-17.
被引量:1
9
陈鲁直.
亚太经济合作的发展方向[J]
.国际问题研究,1995(3):22-26.
被引量:4
10
彼得.罗布森,继周.
新地区主义与发展中国家[J]
.国际经济评论,1994(6):13-20.
被引量:1
<
1
2
3
4
5
…
36
>
引证文献
10
1
吕艳君.
浅析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框架[J]
.亚太经济,2004(S1):45-48.
2
潘忠岐.
霸权干涉、大国对抗与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6):38-44.
被引量:4
3
付涛,张萌.
欧洲的经验与东亚地区安全合作[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1):71-73.
4
徐秀军.
地区主义与地区秩序构建:一种分析框架[J]
.当代亚太,2010(2):5-27.
被引量:5
5
徐秀军.
发展中国家地区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以南太平洋地区为例[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3):138-155.
被引量:5
6
储新宇.
区域一体化的路径分析——历史维度的经验考察[J]
.新远见,2006,0(9):68-78.
7
潘忠岐.
东亚地区安全的构建——兼论欧洲地区主义经验的适用与不适用[J]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06(1):128-144.
8
李开盛.
利益平衡:中美在东亚的共处之道[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8):45-70.
被引量:10
9
耿协峰.
中国地区主义研究的十大争论及其进展[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8(2):168-182.
被引量:2
10
孔金磊.
从周边地区主义到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周边地区合作的新范式与新路径[J]
.国际论坛,2024,26(3):3-22.
二级引证文献
26
1
张振江.
米特兰尼的国际合作思想及其对东亚合作的启示[J]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26(2):67-79.
被引量:4
2
李志斐.
东亚安全:合作模式与结构[J]
.当代亚太,2010(6):103-121.
被引量:6
3
刘昌明.
双边同盟体系制约下的东亚地区主义:困境与趋向[J]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1):112-127.
被引量:8
4
刘青海.
国际格局变革下的中非合作:政治经济学视角[J]
.当代经济管理,2012,34(6):7-13.
被引量:1
5
欧阳峣,罗富政,罗会华.
发展中大国的界定、遴选及其影响力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5(6):5-14.
被引量:12
6
孙婉璐.
地区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模式[J]
.大连干部学刊,2018,34(6):31-36.
7
李志斐.
水与地区秩序变化:内在推动与多重影响[J]
.国际政治科学,2018,3(3):30-53.
被引量:4
8
陈德正.
南太平洋地区研究专题 主持人语[J]
.南海学刊,2019,5(4):100-109.
9
张荣美,马银福.
理想与现实:泰国的亚洲地区主义[J]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0(4):104-120.
被引量:2
10
李开盛.
基于义务的合作:角色理论与中美东亚安全互动[J]
.国际安全研究,2021,39(4):57-79.
被引量:4
<
1
2
3
>
1
楼春豪.
中印关系研讨会综述[J]
.现代国际关系,2006(12):63-63.
2
任晓.
中国与亚洲地区主义[J]
.东南亚纵横,2008(11):15-17.
3
褚浩.
东盟的区域一体化:制度设计与东盟之路[J]
.世界知识,2010(14):7-7.
4
苗吉,李福建.
中国与亚洲地区主义[J]
.国外理论动态,2015(2):95-104.
被引量:3
5
崔志鹰.
东亚共同体与中国[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4):71-78.
被引量:2
6
陈清华.
区域认同是构筑精神高地的前提[J]
.乌蒙论坛,2012,0(3):13-14.
7
薛力.
仁厚兄长:中国在亚洲整合中的角色[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0):36-39.
被引量:3
8
崔世君.
略论我国一人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规制[J]
.特区经济,2006(7):316-317.
被引量:1
9
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尤兰田 扎实推进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J]
.中国统一战线,2007(2):21-21.
10
张雪樵.
违法行政检察监督机制的谱系化[J]
.人民检察,2016(11):13-13.
被引量:1
<
1
2
>
国际论坛
2003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陈子丹
方裕谨
黄禹康
丁华东
缪平均
吴景平
王兰顺
丁进军
曹喜琛
相关机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
安徽大学
中央电视台
相关主题
档案史料
改革开放时期
馆藏档案
黄埔军校
《共产党宣言》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