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作为被“拿来”的历史性观念——答竹潜民先生兼与刘禾女士商榷
被引量:16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73,共9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23
1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6月第1版,第18页.
2 《广辞苑》(株式会社岩波书店,1998年11月第5版),《日本语大辞典》(株式会社讲谈社,1996年7月第2版),《哲学事典》(株式会社会平凡社,1990年6月初版)对"国民性"词条的英语释词都是nationality(P.489、P.762、P.489);《新英和大辞典》(株式会社研究社,1980年第5版)对Nationality一词的日语译义是"国民性"(P.1407).
3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 Volume X)[《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第X卷]对Nationlity词条的解释是:1、a.National quality or character, b. With pl. A national trait,characteristic or peculiarity; 2、 Natinalism, attachment to one's country or nation; national feeling. ( P. 234) .
4 参见松本三之介《明治维新の构造》,1981年日文版,第126页,转引自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页.另据《明治用语辞典》(株式会社东京堂,1989年2月出版,P.163-164)介绍,明治三十七年《和法大辞典》和大正四年《罗马字及国语辞典》对"国粹"词条的解释分别是Nationalite-ron和Nationality.
5 [美]科佩尔·S·平森著,范德一译《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8月第1版,第57页.
6 河南,.
7 《人之历史》在人类进化律之“遗传”与“适应”之间,倾向于强调主动因素的“适应”,因人类“自卑而高”、“自进无既”之因不能归于被动之“遗传”,只能归于主动之“适应”,正是在“适应”律上,“斯亦见人类之能”;《科学史教篇》对“科学”背后“神思”、“理想”、“圣觉”的强调,亦是对人的创造力背后的非智力精神因素的置重;《文化偏至论》中,“众数”--“个人”和“物质”--“精神”的双举,精神--个人是所当倡导张大者,精神性意力之个人正是“立人”之本;《摩罗诗力说》诉诸“诗力”,通过“诗人”之“诗”感动民众之“诗”,以达到《破恶声论》所言之“心声”和“内曜”--“精神”和“意力”的重建、振拔和洋溢。
8 有关精神沉沦的表述在鲁迅的文言论文中随处可见:"众庶率纤弱颓靡"(《文化偏至论》)、"萧条"、"颓唐佗傺"、"苓落颓唐之邦"、"终至堕落而之实利"、"为时既久,精神沦亡"(《摩罗诗力说》)、"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寂漠为政,天地闭矣"、"沦没"、"黄神啸吟,种性放失"、"心夺于人,信不繇己"、"元气黠浊,性如沉垽,或灵明已亏,沦溺嗜欲"(《破恶声论》)等.
9 [美]Hartin Bernal著《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湾《时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6月第1版,第95页.
10 .《坟·摩罗诗力说》[M].,..
共引文献41
1 刘堃.从散文看鲁迅与周作人精神特质比较[J] .鲁迅研究月刊,2004(10):76-84. 被引量:3
2 郜元宝.《野草》别解[J] .学术月刊,2004,36(11):102-112. 被引量:10
3 袁盛勇.论鲁迅留日时期的复古倾向(上)[J] .鲁迅研究月刊,2000(9):4-12. 被引量:5
4 彭耀春.鲁迅与姚一苇[J] .鲁迅研究月刊,2000(9):83-86.
5 任广田.鲁迅与道家学说[J] .鲁迅研究月刊,2000(11):12-16. 被引量:1
6 吕周聚.论鲁迅的现代思维品质[J] .鲁迅研究月刊,2000(12):12-19. 被引量:1
7 雷亚平,张福贵.文化转型:鲁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意义与价值[J] .鲁迅研究月刊,2000(12):25-37. 被引量:32
8 周葱秀.鲁迅与野史[J] .鲁迅研究月刊,2005(2):21-28. 被引量:3
9 王富仁.时间·空间·人(五)——鲁迅哲学思想刍议之一章[J] .鲁迅研究月刊,2000(5):4-20. 被引量:12
10 朱德发.文学现代化首在创作主体意识现代化——重读鲁迅其人其文之一[J] .鲁迅研究月刊,2000(5):21-29.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272
1 赵顺宏.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百年变革的文学书写[J] .中国社会科学,2023(7):61-79. 被引量:6
2 肖南龙.论国民性改造是毛泽东晚年思想发展的主线[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4):99-101. 被引量:4
3 张蔚.后殖民批评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讨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114-117. 被引量:1
4 程光炜.“想像”鲁迅——当代的鲁迅研究及其他[J] .南方文坛,2003(4):20-28. 被引量:6
5 王吉鹏,臧文静.鲁迅与魏晋文学[J] .沈阳大学学报,2003,15(1):31-34. 被引量:2
6 路文彬.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历史局限[J] .书屋,2003(1):20-34. 被引量:19
7 牟正纯.毛泽东早期的改造国民性思想[J] .山东社会科学,1999(5):69-71. 被引量:4
8 刘小林.论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5(3):87-92. 被引量:2
9 梁景和.清末国民性批判[J] .清史研究,1999(3):55-64. 被引量:5
10 吴汉全.1912~1920年间李大钊对国民性问题的探索[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87-92. 被引量:3
引证文献16
1 张蔚.后殖民批评与世纪之交的“国民性”讨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114-117. 被引量:1
2 崔云伟,刘增人.2003年鲁迅研究论文综述[J] .甘肃社会科学,2005(1):28-34.
3 汪卫东.变化的语境与鲁迅作为资源的意义[J] .鲁迅研究月刊,2005(4):16-19. 被引量:3
4 常立霓.鲁迅“国民性”理论研究的困境[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28(2):29-34. 被引量:3
5 闫润鱼,陆央云.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国民性改造思潮研究述评[J] .教学与研究,2009(3):63-71. 被引量:3
6 俞祖华,王静静.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综述[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10-19. 被引量:3
7 刘殿恒.十字轴渗碳淬火膨胀量的确定及应用[J] .机械工人(热加工),1999,23(12):31-31.
8 汪卫东.《阿Q正传》: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小说形态[J] .鲁迅研究月刊,2011(11):17-25. 被引量:10
9 俞祖华.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述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6):98-111. 被引量:1
10 迟蕊.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J] .党政干部学刊,2015(1):77-8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33
1 管冠生.“恋爱的悲剧”之细读——纪念《阿Q正传》发表100周年[J] .绍兴鲁迅研究,2021(1):225-237.
2 王铈强.试论立德树人目标下的现代高中制度设计[J] .甘肃教育研究,2023(1):142-144.
3 崔云伟,刘增人.2005年鲁迅研究综述[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4):22-33. 被引量:1
4 崔云伟,刘增人.2008年鲁迅思想研究述略[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4):10-14.
5 俞庆.从改写理论看《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对比[J] .现代交际,2013(5):18-19. 被引量:1
6 许相全.后现代的“鬼火”能否点燃乡土文学的“灯”——以刘震云的创作为例[J] .当代文坛,2014(6):64-67. 被引量:1
7 俞祖华.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研究述评[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6):98-111. 被引量:1
8 赵苗.老舍与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差异性分析[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7(6):84-86. 被引量:1
9 迟蕊.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再认识[J] .党政干部学刊,2015(1):77-80. 被引量:1
10 魏巍.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3):7-14. 被引量:4
1 余杰.鲁迅中了传教士的计?[J] .同舟共进,2001(1):40-42. 被引量:1
2 张双志.略论“中华”的起源和涵义[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3):59-67. 被引量:2
3 梁展.种族革命与国民性的形成——理解鲁迅国民性思想的一个角度[J] .中国图书评论,2010,33(8):34-39.
4 佚名.鲁迅一生为烟所累[J] .各界,2014(3):14-14.
5 张家康.蔡元培与鲁迅[J] .文史春秋,2004(6):61-64.
6 苗体君,窦春芳.鲁迅成就的背后[J] .炎黄纵横,2007(12):44-46.
7 孙洪柏.鲁迅与中国民主革命[J] .广东培正学院论丛,2017,17(1):33-38.
8 吕春.鲁迅“两打官司”始末[J] .文史精华,2011(11):42-45.
9 付阔.浅论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对国民性的改造[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26(2):71-74.
10 田湘波.陈独秀早期、前期思想演变研究之现状及我见[J] .韶关学院学报,2002,23(2):112-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