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势文化促城市发展——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1
出处
《创造》
2003年第8期16-17,共2页
Creation
同被引文献32
-
1王杰,叶舒宪,覃德清,海力波.探寻文化的审美尺度——审美人类学与文化建设四人谈[J].南方文坛,2003(1):56-61. 被引量:5
-
2冯光钰.民歌刍论二章──从“广西国际民歌节”谈起[J].人民音乐,1994(5):14-17. 被引量:4
-
3姚尧.民俗主义视觉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J].传承,2008(20):130-131. 被引量:2
-
4冯光钰.民歌节身份的错位——评“2002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的不足[J].歌海,2003(2):26-27. 被引量:3
-
5范秀娟.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04,19(4):53-57. 被引量:10
-
6王杰.美学研究的人类学转向与文学学科的文化实践——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初步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5):2-8. 被引量:24
-
7莫其逊,唐桃.全球化时代的都市“民歌”盛典——审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现象[J].民族艺术研究,2002,15(5):18-24. 被引量:9
-
8王杰,覃德清,莫其逊,张利群,唐桃,李剑峰,格明福,张文杰,于琦.审美人类学视野中的“南宁国际民歌节”[J].民族艺术,2002(3):145-157. 被引量:24
-
9陆斐,尹建成.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模式与意义[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29-32. 被引量:3
-
10黄国华.中国民歌国际化的成功之路——兼谈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交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2):80-85. 被引量:10
-
1陈俊.红色动漫的经济价值与产业化研究[J].电影新作,2014(4):55-58. 被引量:4
-
2黄云刚.爱我中华——昆明市中华小学诞辰65周年[J].云南教育(视界),2008(2).
-
3樊泳湄.“群众文化”群众办 “零距离”实现均等化——昆明市五华区公共文化建设模式创新[J].创造,2015,23(6):62-63.
-
4鲍义志.提升文化自信 打造优势品牌[J].党的生活(青海),2011(12):7-7.
-
5张恒钊,张有林(图).休闲五华 鸥欢人和[J].云南画报,2010(1):40-45.
-
6张昭阳.民间文化的动漫角色创意与产业开发[J].美与时代(创意)(上),2009(11):110-112. 被引量:4
-
7王怡.创建先进文化区与社区图书馆建设[J].云南图书馆,2002(1):55-58.
-
8郭鲁川,刘丽英,侯庆琦.关于西部地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5,0(10):172-173.
-
9臧世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J].今日中国论坛,2005(12):28-31.
-
10李祥林.关于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四川社科界,2005(9):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