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通感的创造性本质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以通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种修辞手法构成要素之间的特点和创新方法,认为通感的构成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作为基础,其方法就是增加组合词语之间的语义跨度,使本体接纳性质上不可能的乙感觉特征,通感思维是异中求同的创新思维。
作者
唐桂兰
张清香
机构地区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蚌埠坦克学院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3期134-136,共3页
Jiang-huai Tribune
关键词
修辞
通感
创造性思维
分类号
H1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2
1
谭学纯、唐约、朱玲《接受修辞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2
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同被引文献
11
1
雷鸥.
语言的梦幻广场[J]
.当代作家评论,1999(5):27-33.
被引量:2
2
李国南.
论“通感”的人类生理学共性[J]
.外国语,1996,19(3):34-40.
被引量:40
3
汪少华.
通感·联想·认知[J]
.现代外语,2002,25(2):187-194.
被引量:64
4
李国南.
论“通感词”的民族文化差异[J]
.福建外语,2002(2):15-20.
被引量:12
5
陈庆汉.
通感格研究述评[J]
.修辞学习,2002(1):7-8.
被引量:5
6
王志红.
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J]
.修辞学习,2005(3):59-61.
被引量:36
7
宋德生.
通感单向映射的工作机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21-24.
被引量:13
8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 1980
9
彭懿,白解红.
通感认知新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14-17.
被引量:19
10
刘宇红.
通感现象的身体化特征[J]
.文史博览,2005(6X):28-30.
被引量:12
<
1
2
>
引证文献
3
1
翟艳.
论汉语表达基本情感的通感认知模式[J]
.中文自学指导,2007(5):38-42.
2
陈仲义.
转动“魔方”:语词的超常搭配——现代诗语修辞研究之二[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0):1-8.
被引量:1
3
谭晖.
重识通感:关注基于体验的共性突显[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0):65-69.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邓程.
何以不能“扭断语法的脖子”——与陈仲义商榷[J]
.枣庄学院学报,2018,35(6):59-68.
1
余玉萍,龚芳.
论隐喻的文化认知与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38-139.
被引量:2
2
张林霏.
高校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探究[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8):124-125.
被引量:2
3
章京萍.
中英语言相互交融是一种时尚[J]
.世纪桥,2006(10X):82-82.
4
李利文.
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6):52-52.
5
杜凤兰,陈红波.
认知背景下翻译过程研究的理论基础[J]
.语文学刊,2016,36(23):77-78.
6
陈天然.
关于被动写作与写作模式的一点看法[J]
.莆田学院学报,2005,12(1):51-53.
被引量:1
7
唐桂兰.
论通感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4):155-158.
被引量:5
8
刘玉清.
经济论文选题的创新方法[J]
.应用写作,2000(5):16-18.
9
刘一承.
试论语文教学艺术的特征[J]
.教育评论,1999(1):57-59.
被引量:2
10
覃可霖.
再论写作思维与写作技巧的关系[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120-124.
<
1
2
>
江淮论坛
2004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夏娃
宋斐
叶楠
张忠秋
王晓东
叶伟
张少东
刘爱杰
姚侠文
相关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
中央电视台
国家体育总局
广州体育学院
苏州大学
相关主题
雅典奥运会
网球运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