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幻灭和永生——解读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
被引量:
10
Death and Eternity——On the Theme of Death in Emily Dickinson's Poems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死亡是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迪金森反复吟咏的主题,她的死亡诗歌触及了死亡的规律、过程和意义。在基督教的传统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下,迪金森的死亡观是豁达而又现实的,指出死亡是通往永生的桥梁,但灵魂最终能否获得永生还掌握在个人手中。
作者
陆晓
机构地区
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
出处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2-94,共3页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迪金森
死亡诗
永生
自我的努力
分类号
I712.072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30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6
参考文献
3
1
[2]Thomas H. Johnson. The Letter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Mass: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197-198.
2
[5]马科斯·坎利夫.美国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和出版公司,1985.175-176.
3
[6]胡家峦.爱默生经典散文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29.
同被引文献
30
1
武海霞.
爱米莉·迪金森及其死亡诗解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S1):64-66.
被引量:2
2
刘建刚,钱纪芳.
大学生英语诗歌欣赏能力培养研究——以艾米莉·狄金森的一首诗为例[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97-202.
被引量:8
3
程光泉.
超越生命的阈限——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初论[J]
.齐鲁学刊,1998(1):124-128.
被引量:5
4
李杨柳.
《星期天早晨》中的死亡之人生哲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180-180.
被引量:1
5
胡月增.
狄金森与陶渊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比较[J]
.中州学刊,2004(4):115-117.
被引量:4
6
郑晓江.
论陶渊明之生死观[J]
.中国哲学史,2002(1):95-104.
被引量:4
7
杨甸虹.
爱情·死亡·永恒——艾米莉·狄金森诗歌解读[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3):37-40.
被引量:17
8
刘诺亚,方军.
未知死,焉知生——读狄金森死亡之诗[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46-49.
被引量:4
9
Aiken, Conrad: Emily. Dickison. Collected Criti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57.
10
Tomas H. Johnson: The Letters of Emily. Diekison, Harward University Press, p198.
<
1
2
3
>
引证文献
10
1
孙叶红.
艾米莉·狄金森诗意中的死亡之美[J]
.作家,2011(14):90-91.
2
简艳平.
比利·考林斯的诗《来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8):4-4.
3
胡月增.
狄金森与陶渊明诗歌中的死亡意识比较[J]
.中州学刊,2004(4):115-117.
被引量:4
4
胡晓.
略论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双重性[J]
.琼州大学学报,2006,13(6):76-78.
5
樊淑英.
最美旋律罕有闻:济慈与迪金森诗歌中的死亡意象[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103-105.
6
Tiphaine and Pauline.
Recipe[J]
.海外英语,2010(11):24-24.
7
陈元红.
The Appreciation of English Poem-Emily Dickinson's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J]
.海外英语,2010(1X):102-103.
被引量:1
8
彭静.
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之比较[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64-65.
被引量:1
9
陈燕娜.
解读艾米丽·迪金森的死亡诗——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14,0(7Z):84-85.
10
丁瓅.
迪金森的死亡诗歌赏析——以《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15(6Z):68-69.
二级引证文献
6
1
刘晓华.
从认知角度看Emily Dickinson诗歌中的隐喻文体价值[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8(12):36-37.
2
刘晶.
豁达与哀婉的死亡观——以《因为我不能等待死亡》和《拟挽歌辞》其三为例[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98-102.
3
卢莹.
中西方死亡诗歌的对比分析——以《拟挽歌辞三首》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10):129-130.
4
陈学勤,张令千.
浅析狄金森诗中的“死亡”再定义——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9):35-36.
5
彭静.
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狄金森与陶渊明死亡诗之比较[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64-65.
被引量:1
6
陈燕娜.
解读艾米丽·迪金森的死亡诗——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
.青年文学家,2014,0(7Z):84-85.
1
萧映.
歧路之旅——论张执浩《水穷处》[J]
.中国文学研究,2008(4):117-119.
2
李斌.
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简论[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94-96.
3
姜杰.
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诗歌之比较[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5-56.
被引量:2
4
房琳琳.
艾米莉·迪金森与李清照诗作对比分析[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9):64-65.
5
王琳.
束缚与反抗——爱伦·坡与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中迥然不同的女性形象[J]
.南昌高专学报,2008,23(4):38-39.
被引量:1
6
艾米莉·迪金森,杨金才(析),顾晓辉(析).
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J]
.英语世界,2012(3):24-27.
7
苗莹莹.
一个就是全部——浅析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J]
.青年文学家,2016,0(2X):82-82.
8
胡晓.
略论艾米莉·迪金森的诗歌双重性[J]
.琼州大学学报,2006,13(6):76-78.
9
艾米莉·迪金森的诗[J]
.特区教育(中学生),2015(5):39-39.
10
刘文哲,刘立辉.
文本 死亡 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1993,15(1):10-14.
被引量:7
<
1
2
>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陈子丹
方裕谨
黄禹康
丁华东
缪平均
吴景平
王兰顺
丁进军
曹喜琛
相关机构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人民大学
安徽大学
中央电视台
相关主题
档案史料
改革开放时期
馆藏档案
黄埔军校
《共产党宣言》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