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和海洋中δ^(13)C研究的进展及意义
被引量:2
出处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0-31,共2页
Marine Sciences
参考文献4
1 詹滨秋,赵永平.二氧化碳,海洋与气候[J] .海洋与湖沼,1989,20(1):92-99. 被引量:12
2 蔡德陵,中国科学.B,1993年,23卷,10期,1105页
3 蔡德陵,地球化学,1992年,3卷,305页
4 刘炳寰,质谱学方法与同位素分析,1983年
共引文献11
1 詹滨秋.海洋气候化学──化学海洋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4):402-404.
2 李香华,胡维平,杨龙元,张发兵,胡志新.太湖梅梁湾冬季水-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日变化观测研究[J]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425-1429. 被引量:19
3 李立新.服装设计与色彩语言研究[J] .四川丝绸,2006(2):50-51. 被引量:6
4 张远辉,黄宣宝,王伟强.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二氧化碳的分布及其海气通量[J] .极地研究,1997,9(2):158-162. 被引量:12
5 许刚,宋秀贤,刘云,董晓丹,俞志明.转炉钢渣对两种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效应[J] .海洋科学,2007,31(8):76-79.
6 张远辉,黄自强,马黎明,乔然,张滨.东海表层水二氧化碳及其海气通量[J] .台湾海峡,1997,16(1):37-42. 被引量:28
7 Dong Xiaodan.The extraction of slag in seawater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J] .Baosteel Technical Research,2008,2(2):26-30.
8 王伟强,黄宣宝,张远辉.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J] .极地研究,1998,10(1):77-82. 被引量:4
9 王永英,周建明.浅谈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J] .煤质技术,2011,26(3):57-59. 被引量:9
10 潘一,梁景玉,吴芳芳,徐荣其,梁玉业,张明明,徐利旋,杨双春.二氧化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当代化工,2012,41(10):1072-1075. 被引量:21
同被引文献14
1 赖利J P 崔清晨译.化学海洋学(第二卷)[M].北京:海洋出版社,1974.1-211.
2 Feely R A,USJGOFS News,1999年,9卷,4期,1页
3 Feely R A,Deep Sea Res,1995年,42期,365页
4 Manabe S,Nature,1993年,364期,215页
5 Chen C T,J Oceanogr,1990年,46期,201页
6 Berger W H,Deep Sea Res,1987年,34期,227页
7 Peng T H,Tellus,1987年,39B期,439页
8 崔清晨(译),化学海洋学.2,1974年,1页
9 李麦村,吴仪芳,黄嘉佑.中国东部季风降水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大气科学,1987(04).
10 Chen-Tung Arthur Chen. Rates of calcium carbonate dissolution and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J] 1990,Journal of the Oceanographical Society of Japan(5):201~210
二级引证文献31
1 窦文洁,蒋锦刚,周斌,于之锋,白雁,何贤强.SST产品误差在海-气CO_2通量计算中的传递及贡献分析[J] .海洋与湖沼,2014,45(1):148-156. 被引量:1
2 徐永福,浦一芬,赵亮.海洋碳循环模式的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1106-1115. 被引量:10
3 马云,王展.基于和谐意义的服装色彩研究[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20(4):410-412. 被引量:2
4 徐永福,赵亮,李阳春.海洋碳循环与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J]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95-500. 被引量:6
5 陈立奇,杨绪林,张远辉,李伟,林奇,林红梅,许苏清,詹建琼.海洋-大气二氧化碳通量的观测技术[J] .海洋技术,2008,27(4):9-12. 被引量:14
6 谭娟,沈新勇,李清泉.海洋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反馈的研究进展[J]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1):33-36. 被引量:10
7 王项南,王晶,吴迪,张绍武,李超,周毅.海水中溶解二氧化碳监测技术跟踪[J] .海洋技术,2009,28(4):24-26. 被引量:6
8 相震.碳封存发展及有待解决的问题研究[J] .环境科技,2010,23(2):71-73. 被引量:9
9 王建刚,戴甜甜.扎染工艺与服饰设计创新的探讨[J] .天津纺织科技,2010,48(2):15-17.
10 贺玉龙,戴本林.大气中CO_2的源与汇及其含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5):25-27. 被引量:11
1 管后春,李运怀,杨西飞.2.5Ma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代用指标研究进展[J] .安徽地质,2008,18(1):47-53. 被引量:2
2 王富葆,阎革,林本海.若尔盖高原泥炭δ^(13)C的初步研究[J] .科学通报,1993,38(1):65-67. 被引量:36
3 吴敬禄,王苏民,沈吉.湖泊沉积物有机质δ^(13)C所揭示的环境气候信息[J] .湖泊科学,1996,8(2):112-118. 被引量:30
4 杨宜春.关于煤成气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的几个问题[J] .贵州地质,1992,9(1):99-108. 被引量:8
5 傅斌,任启江,胡文宣.安徽沙溪斑岩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分布规律[J] .矿床地质,1996,15(1):23-33. 被引量:11
6 李红阳,李英杰,杨秋荣,侯增谦,杨竹森,蒙义峰.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的二元结构特征[J] .地质与勘探,2006,42(3):8-11. 被引量: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