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对言语类型的界定中,柏拉图认为抒情诗的作者必须以自己的身份抒发心声。这一原则在世界各地的诗学理论中屡见不鲜。但正如虚构或虚伪的记述所提醒我们的那样,言说者的语法人称(grammatical person)极易被混淆或劫持(hijacked)。这一挪用尤其影响着涉及众多互不相识之人的社交媒体。“钓鱼”(trolling),原本只指一种引发混乱的交际行为,人类赋予机器人程序(bots)或虚拟电子主体以情感与能动性(agency),使之成为一种显著的全球现象,这就是如今的“全球诗学”(global poetics)。诗歌与戏剧之间由来已久的张力仍在持续。
出处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1年第4期55-68,共14页
Cultural Studies and Literary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