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定州汉简“两词三形”成因及源流关系探讨——以“■”“智”“知”为例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作为秦汉之交的重要文献,定州汉简中丰富的异体字反映了汉字断代特征。汉简中“■”“智”“知”三体并行,考察先秦至汉的出土文献可发现“”承形自甲骨文,频见于金文,且通行于币文,此间“知”“智”动词与形容词功用尚未分化;战国自秦末,“知”仅一例见睡虎地秦简;西汉末及东汉出土文献表明“知”基本完成了对“智”字形的替换,但功用仍未分化。由文献可知战国至秦以“■/智”为“知”,秦末至汉代中期“知”“■/智”混同,汉末以降则以“知”为“智”,故传世《论语》中“知”“智”均作“知”是后人有意修改的结果。
作者 罗红艺
出处 《郑州师范教育》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Journal of Zhengzhou Normal Education
基金 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汉语无空位定语小句的句法解析研究”(YCX2023A12)
关键词 源流关系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15

  • 1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1984(1):27-29. 被引量:32
  • 2于省吾.《双剑够吉金文选》,中华书局,1998年.
  • 3《甲骨文编》.
  • 4季旭升.《说文新证》,艺文印书馆,2002年,第265-266页.
  • 5《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第848-849页.
  • 6李守奎.《<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补释》,《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1页.
  • 7刘广和.《徐国汤鼎铭文试释》[J].考古与文物,1985,(1).
  • 8睡虎地秦简整理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36页.
  • 9商承祚.《中山王鼎、壶铭文刍议》,《商承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3页.
  • 10高田忠州.《古籀编》四十七.

共引文献1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