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译者主体性在冯唐译《飞鸟集》中的体现 被引量:1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不同时期,人们具有不同的翻译观。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但其地位却一度被边缘化,遭到了蒙蔽。不过近年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研究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此研究指导下,翻译活动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译者的文化地位得到了肯定。在当代,虽然文学翻译已逐渐式微,但仍有不少亮眼的作品引起了大众的广泛注意,而其译者更是从幕后走到了前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其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刘宇昆和冯唐两位译者。2015年,刘宇昆翻译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2016年,刘宇昆翻译并推荐了科幻作家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该作品获雨果奖。中国作家两度获得雨果,其译者刘宇昆被认为是关键因素。同样是2015年出版的冯唐译《飞鸟集》,一经问世就在文化圈引起轩然大波。本文将重点讨论冯唐译《飞鸟集》,通过与一直以来被奉为经典的郑振铎所译版本的对比,探究译者主体性在该作品中的体现。
作者 刘玉涛 周霞
出处 《作家天地》 2020年第4期37-38,共2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162

同被引文献8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