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省会书院始见于明代,由提学官、督抚等自发建立。清雍正帝继位后,省会书院在王朝大一统建设中逐渐发挥文化中心作用。随着诸多改革的顺利推进,省会书院制度在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确立,构成雍正朝文化教育体制变革的重要内容。各省督抚奉旨建立20所省会书院,形成“一省一院”或“一省两院”格局。乾隆朝是省会书院制度的完善期,省会书院的制度定位、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规范,并出现“一省多院”情形。不仅如此,省会书院制度的施行范围也有所扩展,外省驻防、满洲故地亦出现借助省会书院制度发展文教的举动,但大多不获朝廷许可。雍乾两朝省会书院制度的系列改革,是清代教育领域央地关系变化的生动投影。朝廷由此正式介入省会书院建设,省级政府的文化教育职能也得以明确和扩张,从而为19世纪书院教育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制度基础。
出处
《原道》
2022年第2期70-78,共9页
基金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清代省会书院经费制度研究”(21SKJD13)
贵州省哲学社科国学单列项目“历代儒学机构图像史资料整理与研究”(19GZGX1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历代书院文学活动编年史”(21&ZD25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