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告子人性论的本质主义特征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当下学者多以“生之谓性”概括告子的人性思想,认为告子错把“生之然”现象当作人的本质(人性)。他们试图把孟子的人性思想解释为一种本质主义,而把告子的人性思想解释为与这种本质主义立场相对的经验主义立场。这种解读未能抓住告子人性论的实质,错失了它的本质主义特征。实际上,追求一个普遍本质的理论旨趣,贯穿告子人性探讨的始终。孟告三辩中,两“或曰”体现的人性论虽建立在经验之上,但却是相对立的。对理论普遍性的追求,使告子超越经验主义立场,进入非经验的本质领域。告子通过杞柳和湍水之喻阐明“性无善无不善”之旨,区分善恶现象和人性,把人性看作是没有善恶区分的普遍本质。告子对“生之谓性”的“白之谓白”式理解,进一步印证了告子人性论的本质主义特征:性不是有着个体差异的生,而是普遍的生或者生本身。
作者 高巧琳
出处 《原道》 2021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3

二级参考文献48

  • 1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 2叶国良.《郭店儒家著作的学术谱系问题》[J].台大中文学报,2000,.
  • 3高攀龙.三时记[M].//高子遗书:卷10.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3.618.
  • 4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 5王畿.王龙溪语录[M].台北:广文书局,1977.
  • 6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8[M].//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204.
  • 7孟安排.道教义枢·道性义第二十九[z].//正统道藏:册41.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7.809.
  • 8陈淳.《北溪字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96,卷上,第1页.第11页.
  • 9《朱子语类·孟子九》,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卷59,第10页.
  • 10《西山读书记》.台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1,第37页.

共引文献2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