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习惯后跟着地跑者和习惯前掌着地跑者以非后足触地模式跑步时的下肢三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差异。方法共招募了14名习惯后足触地(rearfoot strike pattern,RFS)跑者以及14名习惯非后足触地跑者(non-rearfoot strike pattern,NRFS)。跑者在三维测力跑台上采用非后足触地模式以9 km/h的速度进行测试。采用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收集受试者的下肢运动轨迹,并同步采集受试者小腿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肌肉活动信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MannWhitney U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习惯RFS跑者峰值伸膝力矩与峰值伸髋力矩显著小于习惯NRFS跑者(P<0.05);习惯RFS峰值伸膝功率显著小于习惯NRFS跑者(P<0.05),其余结果均无显著差异。习惯NRFS跑者的重心垂直位移量具有小于习惯RFS跑者的趋势(P=0.054)。结论即刻转换为NRFS的RFS跑者的地面反作用力模式、踝关节力学和肌肉激活模式与习惯NRFS跑者相似,而峰值伸髋、伸膝力矩,以及峰值伸膝功率小于习惯NRFS跑者。习惯NRFS跑者较大的峰值伸膝力矩与功率可能说其在蹬伸时,膝关节参与做功更大;习而较大的伸髋力矩可能与较大的垂直刚度有关。因此,对于有跑姿转换需求的跑者而言,建议未来应该通过循序渐进的步态再训练,以实现更科学的跑姿转换。
出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7-177,共1页
Journal of Medical Biomechanic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772201,11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