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29年鲁迅与林语堂关系的破裂,并非仅仅一场意外的私人纠纷,而是已经有着内在的思想分歧。这种分歧在二人对《子见南子》演剧案的不同认识中已经隐约可见:林语堂的剧作有意识地重塑了一个受到新文化感动的孔子形象,在演剧引起纷争后也着力于捍卫新思想革命的既有成果;而鲁迅则在这场反孔斗争中看到了斗争对象的"孔子"已经从思想象征物转变为肉身化的封建大家族的宗祖,斗争的重心也从思想斗争落到法律、土地等政治经济方面。此后,鲁迅和林语堂的思想分歧逐渐明朗化了,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青年组成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而林语堂则成为胡适牵头的"平社"一员,并在后期平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4-75,共12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