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为”是春秋至西汉前期诸子广泛使用的概念。老子确立其源始内涵,又替相关实践设置了“非刻意”与“无事”两项规定。然无为在最初便包含悖论,此后无为理论有三次大的转变:1.部分庄子后学强化了无为的工具价值,将其“辅自然”意义淡化;2.《管子》“舍己而以物为法”说确立了无为对为的从属性,促使无为理论的重心从“如何不为”转向“如何为”;3.《韩非子》的无为限于君道一隅,且彻底沦为手段。随后,《吕氏春秋》至《淮南子》继续对无为理论进行致用化改造,使无为的悖论性进一步减弱。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献新研”(1233200009)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