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声音”的技艺与修辞:郭沫若的战时演讲动员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一、引言依历史的“后见之明”,全面抗战的爆发无疑是郭沫若海外流亡十余载后生命轨迹的重要转折点。彼时横亘在他面前的不仅是“家”与“国”的取舍问题,同时也是国民革命之后自我归属与道路择选的新的分水岭,时势再次将他推到了历史的当口。郭沫若这一次所选的“路”.
作者
高菲
张武军
机构地区
西南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第2期81-92,共12页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关键词
生命轨迹
自我归属
国民革命
郭沫若
全面抗战
重要转折点
后见之明
分水岭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67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90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9
1
张武军.
地方北碚与“有声”的中国文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5):159-173.
被引量:3
2
金传胜,何佩佩.
郭沫若1946年演讲钩沉与补正[J]
.郭沫若学刊,2020,0(1):54-61.
被引量:1
3
金传胜,薛婧妍.
郭沫若演讲史料考辨[J]
.郭沫若学刊,2018(3):13-19.
被引量:3
4
凌孟华.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J]
.郭沫若学刊,2018(1):52-57.
被引量:6
5
李斌.
郭沫若在汉藏教理院的一次演讲[J]
.郭沫若学刊,2013(1):6-8.
被引量:2
6
孟文博.
鲁迅与郭沫若对各自一篇演讲稿的修改[J]
.鲁迅研究月刊,2020(12):39-46.
被引量:2
7
陈平原.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现代学者演说现场”丛书总序[J]
.社会科学论坛,2006(5):139-143.
被引量:7
8
朱全国.
模仿论传统中的文学表演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24-132.
被引量:4
9
陈平原.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J]
.文学评论,2007(3):5-21.
被引量:75
二级参考文献
167
1
宣炳善.
大学演讲与自我启蒙[J]
.书屋,2005(8):59-62.
被引量:1
2
姚锡佩.
现代西方哲学在鲁迅藏书和创作中的反映(上)[J]
.鲁迅研究月刊,1994(10):4-15.
被引量:15
3
葛继圣.
中文速记应用的历史、现状、问题及建议──纪念中文速记创始100周年[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8(4):59-64.
被引量:2
4
刘重来.
论卢作孚“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J]
.重庆社会科学,2004(C00):110-115.
被引量:12
5
杨念群.
“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J]
.天津社会科学,2004(6):119-125.
被引量:99
6
王东杰.
国中的“异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认知中的全国与四川[J]
.历史研究,2002(3):46-64.
被引量:30
7
陈平原.
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J]
.文学评论,2005(5):48-62.
被引量:44
8
陈平原.
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J]
.文学评论,2007(3):5-21.
被引量:75
9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3-127.
10
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北平人文书店,1934年版.第104页.
共引文献
90
1
韩启云.
白话文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4):68-73.
被引量:1
2
陈蓉.
演说:进入香港地区的一种方式——以许地山为中心的考察[J]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1):202-215.
被引量:1
3
孙会修.
“发表力”的养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留苏学生的谈话训练[J]
.近代史研究,2021(3):59-76.
被引量:10
4
陈平原.
城阙、街景与风情——晚清画报中的帝京想象[J]
.北京社会科学,2007(2):3-37.
被引量:14
5
李婉薇.
兼通雅俗,曲线启蒙——《唯一趣报有所谓》的粤语写作[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1):149-160.
被引量:2
6
陈平原.
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133-151.
被引量:10
7
王佳琴.
论“演说”与上世纪20年代话剧结合的可能及影响[J]
.戏剧文学,2010(1):31-34.
8
王佳琴.
文学语言与20年代话剧特征的形成[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1-148.
被引量:1
9
陈平原.
何为“大学”——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J]
.学术月刊,2010,42(4):11-21.
被引量:3
10
黄育聪.
观察现代中国的别样视野——评陈平原《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J]
.云梦学刊,2010,31(4):24-29.
被引量:1
1
张萌.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中的历史教育[J]
.历史教学问题,2023(5):176-181.
2
龙玥璇.
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4):107-119.
被引量:1
3
游子怀乡 故园寻梦[J]
.半月选读,2022(12):5-9.
4
邵韵之.
跨文化背景下美国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重构——以《喜福会》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19):1-4.
被引量:1
5
刘恒.
《悦耳的猪叫声》中历史记忆下的个体命运书写[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4(2):71-75.
6
杨思信.
战时教育部剧教四队在陕甘青三省活动考述[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2):68-77.
被引量:1
7
张震.
利用双向细目表攻克初中C语言教学难的问题[J]
.新课程研究,2023(23):28-30.
8
徐阳.
中国绘画模仿的物象与意象在陶瓷中的体现[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10):58-59.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