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青春”对“朦胧”的遮蔽——对朦胧诗早期面貌的一种考察

The Occupation of “Misty” by “Youth”——Investigation about the Early Face of Misty Poetry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几年里,诗坛各方力量都意识到诗歌场域重建的紧迫性。出于这一共同的愿望,诗歌界开始主动接近业已存在的朦胧诗。全国各地的综合性文学刊物、诗歌专刊,相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来吸纳新鲜血液。大部分朦胧诗人对此并不拒斥,甚至满怀期待,因此一度出现了朦胧诗与主流诗界的良性互动。法国文学理论家彼埃尔·马谢雷曾提到,作家只是文学生产过程中的一个要素,文学活动与其说是创造不如说是文学生产。
作者 白晨阳
出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20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21

  • 1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J].文学评论,1985(6):11-26. 被引量:378
  • 2严学胜.文学主体性问题讨论会纪要[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1):20-23. 被引量:5
  • 3张冬梅,胡玉伟.论作为审美创造和社会生产的文学生产[J].广西社会科学,2006(6):121-125. 被引量:1
  • 4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67页.
  • 5丹尼尔·J.布尔斯廷:《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们的历史》,汤永宽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 6柯尔立治:《文学生涯》,刘若端译,载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94页.
  • 7爱德华·扬格:《试论独创性作品》,袁可嘉译,载菲利普·锡德尼,爱德华·扬格.《为诗辩护试论独创性作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2-83页.
  • 8康德:《判断力批判》(下),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00页.
  • 9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7页.
  • 10瓦尔特·本雅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何珊译,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页.

共引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