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甲骨文中的“傩”字字形及后世流变分析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在商代甲骨文中,关于“傩”这一概念,有“■”“■”两种字形。从字形构成来说,前者主要通过突出傩者之面具,以象形的方式展示傩者形象;后者则主要通过会意的方式,其结构形式更为复杂,清晰地展示了行傩的地点、行傩的器具以及行傩的对象。结合文献及民族志材料,可以看出,商代之傩仪、傩俗,来源于史前的图腾崇拜与在此之上的模拟巫术。从分析字形源流出发,笔者认为,“■”字形较所有字形最为早,这符合汉字的造字规律与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
作者 赵晨斯
出处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05-108,共4页 Journal of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8

  • 1李学勤.甲骨学的七个课题[J].历史研究,1999(5):57-62. 被引量:7
  • 2李学勤.沣西发现的乙卯尊及其意义[J].文物,1986(7):62-64. 被引量:23
  • 3姚孝遂 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833-836,1177-1184.
  • 4[2]李学勤.拥篲集[M].三秦出版社,2000.
  • 5[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 6[4]李学勤.花园庄东地卜辞的"子"[C].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 7[6]容庚.金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5.
  • 8[10]李学勤.说裸玉[C].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共引文献4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