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西周時代甬鐘的出現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導論中國商周時代的禮樂制度是當時社會規範的重要原理。禮是通過使用青銅彝器祭祀祖先等儀式來顯示身份秩序。另一方面,樂是通過編鐘等來表示音階調和,即表示社會的和諧,也用於儀禮。最早出現的用於演奏的青銅樂器是陶寺文化的銅鈴。這是將陶鈴置换成銅器的産物,[1]在二里頭文化期成了王和貴族們的重要“威信財”,並被隨葬於厚葬墓中。到了商代,銅鈴等樂器被剔除於青銅彝器外,小型銅鈴被認爲是裝飾器物。這是因爲在商代銅鈴等樂器不用於祖先祭祀等祭祀活動。[2]然而,手持樂器——鐃在商代晚期出現。後來向南方傳播,不久便大型化,並變成懸挂式的器物。另一方面,中原的鐃雖然存續到了西周早期,而西周中期出現了作爲懸挂樂器的甬鐘。春秋時代以後,甬鐘作爲成組配套編列的樂鐘使用,在諸侯的厚葬墓中隨葬。這種樂的核心樂器的甬鐘在西周時期再次作爲青銅彝器而使用,以及逐漸成爲諸侯的“威信財”而被使用的過程等現象有解明的必要。
作者 宫本一夫
出处 《青铜器与金文》 2023年第1期119-139,共21页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