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家在选本编撰时,不仅会因着选文偏好等原因来筛选符合其选文宗旨的文章,还会对选文予以一定程度的偏向性解读,这种解读的弹性程度和由此引发的效应都很值得深究。以四六为例,自宋至明,当四六写作变得愈发模式化和套袭化之后,其价值属性也常常被质疑。明代中后期,一些选家以“去事功化”的选文理念刻意剥离四六文的实用性特征,而有选择地去凸显其娱情功能。选家们将创作态度上并非以娱情为指向的四六文予以“去事功化”的偏向性解读,试图消解其以实用性为主导的文类属性,从而呈现文本接受层面的“文类重组”效应。
出处
《骈文研究》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Research on Parallel Prose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骈体公牍文的‘仪式化’书写研究”(18CZW0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