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庭审语言中反事实表达探析 被引量:1

On Counterfactual Expressions in Courtroom Languages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主要对刑事庭审语言中的反事实表达展开分析,以期可以揭示在庭审互动中不同主体如何表达反事实思维以及如何运用反事实表达来实现自身对案件事实的重构。通过分析发现,庭审语言反事实表达在使用频率和使用主体两方面呈现明显不同的特点。在使用频率方面,具有形式标记的反事实表达远高于无标记的反事实表达;在使用主体方面,被告人使用反事实表达的频率远高于公诉人和辩护人,法官没有出现使用反事实表达的情况。反事实表达在使用上的差异与这种表达在语义推导及话语功能方面的不同体现有着密切关联。通过对两者关联进行语用解释后发现:(1)庭审语言中反事实表达的不同语义推导路径是由不同语用推导机制所导致,不同语用推导机制对使用主体的作用不同,从而造成反事实表达使用主体上的差异,并成为身份构建的一种策略;(2)庭审语言中反事实表达的语用推导机制及话语功能都揭示了反事实表达具有强烈的因果推理机制,并因此导致其表达形式上的使用差异;(3)庭审中反事实表达具有很强的交互主观性,从而成为庭审叙事中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
作者 崔玉珍
出处 《当代外语研究》 2019年第6期64-72,82,共10页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基金 “中国政法大学交叉学科培育与建设计划”的培育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52

  • 1邵京.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0(1):2-9. 被引量:12
  • 2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20(1):10-18. 被引量:57
  •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4):268-275. 被引量:2290
  • 4袁毓林.名词代表动词短语和代词所指的波动[J].中国语文,2002(2):99-110. 被引量:12
  • 5蒋严.2000《汉语条件句的违实解释》,《语言研究和探索(十)》,北京:商务印书馆.
  • 6Landman J. Regret and elation following action and inaction: affective responses to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outcom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87, 13: 524-526.
  • 7Trabasso T, Bartolone J. Story understanding and 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3, 29(5): 904-923.
  • 8Davis C G, Leman D R., Wortman C B. et al. The undoing of traumatic life ev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5, 21: 109-124.
  • 9Zeelenberg M, van den Bos K, van Dijk E, et al. The inaction effect in the psychology of regr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82:314-327.
  • 10Roese N J, Olson J M. Self-esteem and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199-206.

共引文献150

同被引文献12

引证文献1

二级引证文献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