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的教育改革,令传统教育场域下的塾师群体被裹挟进教育近代化的潮流中。塾师林骏身处开风气之先的温州地区,清末新政之初投入到新式学堂中,但又因种种原因在情感上游离于学堂之外,最终回归私塾。这种由趋新到保守的表现与其个体内部的矛盾性相关,也和主体预期与社会现实的落差感密切相连,更和文化失调紧密联系。作为典型的地方塾师,林骏教职转换的经历是大变革时代下传统士人思想和行为上徘徊的缩影,折射出个体在中西碰撞下的焦虑心态,是中国教育早期近代化的真实写照。
出处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63-65,共3页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清末民初塾师心态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9YJA880033),负责人:刘保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