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解放区文艺到人民文艺:1942年—1966年革命民间文艺对人民性的凝铸 被引量: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从日语引入"革命"一词,并将其推向广义。现代中国的文学发展经历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再到大众文学的历程。20世纪30年代后期,文艺界从城市到乡村流动后面临如何面对"民众""农村"。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艺为人民"话语成为解放区权威性的文艺观念,民间文艺在这一话语的架构下呈现新样态:革命民间文艺成为人民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特性逐渐向"人民性"靠拢。1949年以后,文学成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和形成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革命民间文艺因其独特的人民性与口头性成为人民文艺构建的重要领域,并形成时代性话语——"人民口头创作";这一时期革命民间文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它集文学、历史、科学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同时构建了多民族文学的新格局。少数民族文学对于丰富革命民间文艺的多样性,促进其发展、继承与革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 毛巧晖
出处 《华中学术》 2020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Central China Humanities
基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者资助计划”2020年基础学者项目阶段性成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61)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47

共引文献178

同被引文献99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2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