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论茅盾《子夜》中的声音景观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茅盾《子夜》中的声音符号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声音景观。《子夜》的声音景观营构重在与全文“应合”,通过声音符号与人物、经济、文明诸方面的对应实现了声音景观与社会同构,直观地勾勒了社会状况;通过声音符号之间、声音与时空之间的巧妙组合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中的复杂关系;通过声音触发支线情节、展示个体变化,与文本进程同步,配合了故事走向。
出处 《汉字文化》 2024年第18期80-82,共3页 Sinogram Culture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

二级参考文献17

  • 1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第112页.
  • 2罗兰·巴特.《显义与晦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 3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 4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 Oxford: Oxford UP, 1975.
  • 5Blackmur, R. P. Language as Gesture, Essays in Poetry.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52.
  • 6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册).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 7果戈理.《狄康卡近乡夜话》,满涛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 8约翰·济慈:“夜莺颂”,《济慈诗选》,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70.74.
  • 9加列特·基泽尔.《噪音书》,赵卓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
  • 10埃克多·马洛.《苦儿流浪记》,尤颂熙陈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

共引文献68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