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人工智能对新媒介文学的影响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主体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无论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是康德的主体存在,传统文学理论问题基本围绕主客体二元论的思路。直到胡塞尔提出“先验的主体间性”,哲学和文学由主体向主体间性转移,强调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和交流对话,主体与主体之间处于一种共在的关系。而在人工智能时代,主体的概念模糊,作者与读者、作者与媒介、读者与媒介之间的主体间性凸显。但是,随着作家身份的让渡,微软小冰、百度文心、云梦小彩、Chat GPT等人工智能创作成为现实。近年来,Chat GPT成为讨论的热点,新媒介和文学的异化关系凸显,“文学媒介化”和“媒介文学化”使文学创作和阅读出现新变,媒介不再仅仅作为文学的物质传播者,而是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到文学生产的过程中。在新媒介的作用下,读者主体成为网络符号,元宇宙和虚拟现实成为文学的内部空间,互联网形成新的读者社群,主体间性已经无法完全阐释新媒介网络文学的构成关系。学者李建中提出以主体兼性代替间性,弥补传统主体间性的不足和弊病。同理,网络文学在呈现出主体间性的同时,也在瓦解这种间性。罗兰·巴特提出“作者死了”,解构主义将文学主体瓦解。失去绝对主体之后,新媒介文学以其自身的跨媒介性,融合多重媒介形态,呈现出一种多元融界的状态。
作者 邓群 郭勇
出处 《汉字文化》 2023年第20期181-183,共3页 Sinogram Culture
基金 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希利斯·米勒媒介批评研究”(编号:KYCX23_2536)的相关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6

二级参考文献24

共引文献5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