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公元6世紀末至8世紀初于闐《大品般若經》圖像考——和田達瑪沟托普魯克墩2號佛寺兩塊“千眼坐佛”木板畫的重新比定與釋讀

On the Iconography of Lager Praj?āpāramitāSūtra of Khotan from the End of 6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8 th Century——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wo Pieces of Paintings on Wooden Tablets of the“Seated Buddha with One Thousand Eye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引言《般若經》是大約從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之间在印度創作的大約四十種文本的集合[1]。在2到3世紀的龍樹(Nāgārjuna)時代,《般若經》進入了繁榮的時期,《般若經》的篇幅被不斷擴充,從八千頌擴展到一萬八千頌,二萬五千頌乃至十萬頌。與此同時,般若(Praj?ā)智慧被神格化,進入到佛教信仰崇拜偶像的神殿中,經中的一些儀式文本描述了般若菩薩像所具有的可以被唤起的神性力量。
作者 張惠明
出处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9年第1期279-329,744,共52页 Journal of the Dunhuang and Turfan Studies
基金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敦煌與于闐:佛教藝術與物質文化的交互影響”(項目編號:13&ZD087)階段性成果之一。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