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殉道者的骨血和青草的芬芳——傅天琳诗歌的双重审美境界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降,傅天琳以其“果园诗”成名于诗坛,其后又进行“儿童诗”和“行吟诗”的创作,此后便一直活跃于诗坛,可谓诗坛的常青树。傅天琳的诗自由穿行于自然的天真和沉重的哲理间,有着极其鲜明的“傅天琳特征”,形成了一种相背离却不相矛盾的双重审美境界。傅天琳15岁便来到北碚缙云山农场,从此在果园一待就是19年。“果园”可谓是傅天琳在诗坛的符号和象征,是傅天琳色彩的宫殿和青春的纪念碑,既给了傅天琳最初的诗的灵感,也是傅天琳一生诗歌创作的源泉。
作者 郭大章
出处 《阿来研究》 2022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ALai Research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8

  • 1痖弦.《中国新诗研究》.台湾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91页.
  • 2胡忆尚选注.《赵翼诗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62页.
  • 3《艾青全集》卷三.花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468页.
  • 4拙编《上园谈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第164页.
  • 5思格斯.《致劳尔·拉法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页.
  • 6《对话三秦大地走出的人民诗人雷抒雁》.《三秦都市报》,2009年5月24日.
  • 7《现代诗的“有”与“无”》.《人民日报》,2009年8月28日.
  • 8铃木大拙,佛洛姆.《禅与心理分析》孟祥森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共引文献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