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公众史学”一词在中国流传中的内涵损益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公众史学”(public history)一词作为学术用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直到后来的流行,都缺乏统一的内涵。西方学者一直试图为该术语提供更加清晰且合理的解释,因此,围绕其内涵的辩论和探讨就从未停息过。国内学者在定义公众史学时,不仅重申了西方学者的观点,还在理论层面、实践领域和界定方式上作了许多补充。同时,在实践领域的具体描述以及公众与传统史学之间的关联方面也进行了一些简化。尤其是“中国公众史学”的界定,增加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和开放包容的理念,同时减少了西方公众史学定义中的一些特定术语。因此,学者们关于公众史学内涵损益的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其局限性也同样不容忽视。
作者 李森
机构地区 首都师范大学
出处 《贵州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19ZDA235)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2

二级参考文献25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